昨天读小红书一平哥说学术,听他聊到这句话,深以为然。在自己若干个灵感闪现的时刻,总能生出写点什么的冲动,但在真正行动落实的时候,多数想法都是一做三停, 大多都经历了夭折的命运。
回头来想,不是这些灵感没有价值,有时候甚至是很有创新性的一些思考,没能一气呵成的推进落实,结果大都落到了一而衰再而竭三而终的结局。说到底一旦有了想法,就立即行动,且一做到底,是这些事情尤其是类似作文等事务最重要的行动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出身的一平哥与学术君联合创办学术志,这是个学术知识类垂直输出的平台,是近几年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专业阅读的平台。昨天在小红书上看见了他的注册号,有很多干货,读来让人不释手。读到学术君几句很有营养的话,他说一个在职的学位在读者,专业学习不能保证的原因是不能灵活高效切换工作和学习所致,并建议删掉那些不能让自己静心做一些深度思考的多余的手机app,因为一些深入的专业性的书籍阅读远比碎片化的刷手机要有意思的多。不过这个公众号确实让我刷了好长一段的手机。
这让人看见了知识输出类自媒体平台的一些情况,持续有价值的知识输出是有意义的事情,而其实每个学者都可以打量自己的知识专长,用自媒体的形式来影响更多的人,这也是自我生长的一个好路径。
从六月份以来一直火火的东方甄选直播间,有一个充满粘性的东西,就是直播间的主播们因都是优秀的教师出身,于是借用介绍商品,持续的输出各路有营养的知识,人们纷纷来听课,听着听着就下了单,当然有几次我听姐妹们说东方甄选的每日坚果果、意面等不错,专门来下单也不由停下来听课。总有有营养的收获。
这个卖货变讲课,教师变主播,将卖菜卖肉无缝连接课堂讲台,教师转身成卖家,顾客变成听众的路子,一直让我着迷。总也没能很好的概括出这个现象背后的深意。
是说一种好的直播方式不能光用对着产品口吐白沫的叫卖,还是撬动消费者心灵的不再是商品本身的功能便利,而是消费者置身于一种场景得来的共情共鸣的具身体验?
是说当前的购与销,消费者往往没有明确的购买意向,而销售就是在激发一些并不太显现的购买意向,有意无意关联,种草和唤起,才是当前主流的销售模式?因为,在消费者立场,很多的购买都不是自己察觉短缺什么,更多时候需要唤醒需求。
亦或,这种成功的内容输出模式,也在例证天天输出内容的教师原本就是天然的播客?那不也就意味着一位老师还可以再拓展自己工作的空间,由讲台搬到网络,做若干种课程的主播,可以输出打着自己标签的产品(课程)?
总有新事物快速产生的时代,总在这种分不清与恍然悟之间。有些时候需要快速出击的行动,有些时候需要静待其变的耐心。在变与不变、动与不动之间,时刻预留一颗拥抱变化的心,学习、吸收,输出与周边共处的方式,是不确定性之下的一种确定性作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