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14章视之不见简注

《道德经》第14章视之不见简注

作者: 儒思祝 | 来源:发表于2022-05-16 22:54 被阅读0次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14》

注:此章描述比道更早存在的永在的不可名的无形、无声、无体、无物、无状、无像的至圣的虚灵之神。

      老子icon在多处强调道的物性。此章老子说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其中的“之”,是“不可名”的,是“无物”,“无状”,“无物之像”的,又“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可见,这三个“之”不是指道,而是指非物非像、无形无体、无始无终的自在永在的至圣的虚灵之神。

        仔细品读老子,就能感知老子是深深地敬爱至圣的自在遍在永在的虚灵之神的。至圣神不可名,故只用“之”字来暗示。老子强调至圣神的无物和无物之像的特点,很可能老子是全世界的灵知派的先祖。事实上,老子的思想一直帮助人类避免拜物教和拜造物主教,以免过度偏爱和追求物质以至于陷入妄求妄作的物欲的泥潭和纷争。

        对永恒的虚灵之神的敬爱必使人行万古不变的具有永恒性的自然无为之守中守神之道。故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由于自在遍在永在的至圣的虚灵之神是非物非像的,故守中守神时要保持圣虚空明之心,不可以色声来思想比拟至圣神。当然,任何造神像的行为都是不自然、不合圣道的。

#每日箴言金文# #一年读一遍《道德经》# 

#道德经#

2022-05-16

相关文章

  • 《道德经》第14章视之不见简注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

  • 共学《道德经》第14天

    共学《道德经》第14天2022年3月1日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

  • 2019-04-17

    和孩子坚持系统读《道德经》第13天。 早起学习第13天. 眉心舒展,面带微笑。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 读《道德经》14

    甘德礼(读《道德经》14)原创分享609+259天,光山心协智慧父母课堂持续分享第244天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

  • 以“道”解“道”,惊天动地颠覆性解读《道德经》之第14章

    曲焕章2018-02-18 08:36:14 《佛道一如道德经》 第14章 作者: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

  • 大象无形(读经悟道14)

    【道德经】第14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

  • 何为惚恍/恍惚?

    在《道德经》里,惚恍/恍惚是指一种入道的状态,出现在第14章和第21章。第14章讲了道的3个特点:视之不见...

  • 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十六)执古之道,以御今之

    至道学宫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第十四章解读。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

  • 视之不见

    视之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一者,其上不⑥,其下...

  • 2020-05-14 读《道德经》14-17

    今天是2020年5月14日星期四,今天继续读道德经,从第14章读起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14章视之不见简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kg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