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下过一场雨,就会有很多小蘑菇“蹭蹭蹭”地长出来,菌包里的蘑菇更是好养活,养点平菇、木耳甚至能丰衣足食了。
可并不是所有蘑菇都能轻轻松松养活,有些蘑菇其貌不扬,却娇气得很,比如银耳。
野生的银耳很少、栽培又麻烦,直到清朝,银耳比燕窝还贵。但是!我们中国人什么时候在吃上低过头?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种银耳”的故事。
银耳革命
国内最大的银耳种植区在福建宁德古田县,古田号称“中国食用菌之都”。如果你碰见一个古田人,他可能会告诉你:“全世界90%的银耳在中国,全中国90%的银耳在古田!”
古田种银耳的背后,还有一段牺牲与回报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为了华南电网的建设,古田人舍弃了千年旧城,任它被淹没在古田溪水电站蓄水形成的翠屏湖底下。
意外的是,翠屏湖也回馈了古田人:湖泊周边水汽充沛,非常适合银耳生长。直到现在,全县的银耳种植业也多数在围绕翠屏湖的几个乡镇。
翠屏湖最开始,古田人种银耳用的是“段木法”:将木材截成小段、打上洞眼,把菌种接种上去。但这种种方法生产规模小、产量低,还会破坏森林。在70年代,古田人对银耳进行了两次“技术革命”。
长在木头上的野生银耳先是创造了“瓶栽法”,即把银耳和木屑等放在瓶罐里生长。古田人把家里的容器全都拿来种银耳了,比如泡菜坛、煤油灯、尿壶……
锅碗瓢盆还得用来吃饭呢,都用来种银耳了也不是个法儿。于是,聪明的古田人又发明了另一个方法:“袋栽法”,用成本低廉的塑料薄膜包裹培养基,封装成“菌包”“菌棒”,代替瓶子。
“袋栽法”终于让银耳的生产规模产生了质的飞跃了,一飞冲天的那种,直接把银耳拉下了宫廷神坛,变成了平民食品。
段木银耳(左)和袋栽银耳(右)现代袋栽银耳的基本流程
1.育种:采集银耳组织或孢子,在菌种瓶中培育菌丝。
2.接种:将菌丝移植到菌棒上(菌棒用塑料薄膜包裹培养基制成,需高温杀灭杂菌)。
3.养菌:等待菌丝走遍菌棒并转色。
4.出耳:扩开菌棒上预留的出菇口,将菌棒摆放在架上,调控环境温湿度,等待银耳长出。
5.采收
霸道银耳和它的炮灰小弟
人工栽培银耳时,只把银耳移植到菌棒上是难以成活的。因为银耳分解木质素的能力极弱,必须依靠香灰菌来“啃木头”。它俩的“友情”如此感天动地,香灰菌也被称为“友耳菌”。
银耳与香灰菌后来人们才发现,银耳并没有把香灰菌当朋友,只是把人家当“炮灰小弟”,平时靠香灰菌吃饭,一旦感染病害,就把人家当“肉盾”。
比如,链孢霉传播性不强,香灰菌跟它缠斗的时候,银耳还能趁机长出来。绿霉就比较狠了,香灰菌打不过,菌棒一感染就长不出银耳了。如果是银耳子实体直接感染绿霉,就会整朵烂掉。
被绿霉感染的银耳香喷喷的小仙女
工厂化种植的银耳可以智能控制温度和湿度,所以银耳的生长周期十分规律,基本是41天左右:接种后等待菌丝走遍菌棒,称为“养菌期”,历时18天。之后将菌棒上预留的出菇口割开,放到架子上,等待银耳长出来,称为“出耳期”,历时23天。
银耳生长的最佳二氧化碳浓度是商业机密在银耳的种植中还需要一个特殊操作:在出耳期第4天,工人需要将菌棒翻过来,让银耳“朝下生长”。因为银耳刚开始生长时不需要太多水分,水一多很容易烂,倒置就能防止积水。
倒着生长的银耳等银耳长到一定大小,就开始“大口喝水”了,需要把菌棒倒回来,用很多水催长,还要用雾气保湿,所以银耳菇房总是仙气飘飘。
并且,新鲜银耳有一股特殊的香味,菌棒的材料不同,银耳的气味就可能不同。菌棒常用的材料有木屑、莲子壳、棉籽壳、麦麸、石膏和盐巴等。如果使用莲子壳会产生浓浓的夜来花香,如果使用棉籽壳则有一股清甜的梨子味。
在一团仙气和香味中成长的银耳,是小仙女无疑了,晶莹剔透Q弹,扔进筐里都会抖三抖。
再经过削根、清洗、包装,银耳就可以进入千家万户的饭桌了。
馋。。。银耳吃的完吗?
实际上,无论是干银耳还是鲜银耳,被人们直接吃掉的数量都有限。大部分古田银耳,其实是变成了工业原料。
有的工厂会生产两种银耳,米黄色品种的口感更脆弹,卖给各大生鲜超市,可以直接鲜吃。另一种洁白的银耳更黏稠,卖给工厂,提取其中的多糖来制作食品增稠剂,用于饮料零食中。除此之外,晶莹又滑滑的银耳还能制作面膜等护肤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