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茶馆,一个小社会
他是农民,他是商人,他是民族资本家……他们都有一定的爱国之心、赤子之情,却又都被旧中国那群魔乱舞的社会现实无情地压制。
茶馆不只是一个谈笑风生的地方,更是一个浓缩的社会。
《茶馆》是老舍先生无可复加的杰作,描绘了老北京小市民的冷暖人生,将现实的无情、人心的狡诈展现的淋漓尽致。《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裕泰茶馆里,没有正面描写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只是在茶客交谈间透露着社会现状。全剧只有三幕,却鲜明地表现出各阶层人物尖锐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近50年社会变迁。
清末。戊戌变法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云集。信洋教的小恶霸仗势力欺人,朝中太监总管高价买妻,穷苦农民卖儿卖女。……这些故事虽然松散,但是形散神不散。掌柜王利发,爱国志士常四爷,心怀实业救国理想的秦二爷等人物始终贯穿其中。茶客之间不是奉承话就是客套话,正如王利发从他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处世哲学: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世态炎凉!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许多茶馆歇业倒闭,只有王利发苦心改良。结果就如他自己所说:“改良,改良,越改越凉。"每一个人物与人物的冲突,都是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剧中人物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裕泰茶馆的生意难以维持。有名的厨师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临失传……茶馆变得洋气了,“莫谈国事”四个字越写越大,恰似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招牌。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
茶馆老板王利发精明干练、胆小自私但心眼不坏。他是一个处事圆滑的商人,但最终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他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真实写照。
《茶馆》里有的对白能引人一笑,但是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无奈的自嘲。笑过之后,不禁感到一丝悲凉——“人活着总得有条路走,可是哪有路可走啊!”
愿为国家排忧解难的人们飘零四方,一辈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的走投无路,见风使舵毫无良心的人却有钱有势。
一度风光不再的旗人,在世事变迁中颠沛流离。
《茶馆》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气数将尽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顾自己的一辈子,让人颇感心酸:心怀浩然正气的常四爷干了一辈子的活却“一事无成”,心怀实业救国理想的秦二爷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厂“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辈子顺民”。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浓缩,让我们看到社会现实,正如常四爷所说:“我爱咱们的国家,可是谁爱我啊!”
不是每个人都能踏上保家卫国的正面战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不是每一份爱国之心在任何时代都会得到理解……但是就有这样一个力不从心反而遭受欺压的群体被老舍先生所关注,也许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他看到并且展现给我们乱世对社会最底层人士的摧残,他们的悲痛和无奈。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所处的就是这个群体,虽然在当今的和平年代。这曾经是一个被动的群体,苏醒后的他们却迸发着强大的力量!
时过境迁,茶馆里的故事不会褪色,他们的啼笑怒骂如警钟在耳畔长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