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格格读书会读书
《茶馆》: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茶馆》: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作者: 卧猫 | 来源:发表于2019-09-18 09:44 被阅读0次

文 | 卧猫

茶馆话剧

《茶馆》是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以老北京城中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五十年的兴衰为背景,从维新变法到抗日胜利,从茶馆掌柜王立发二十岁接手茶馆到他被逼自杀,从小人物的市井生活打开一个窥视大社会背景的裂缝,让我们在感叹人物命运的同时,体会社会变迁带来的沧桑和沉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生于1899年,因出生那日正值立春,取了“庆春”这个名字,可以看出父母亲对他寄予的希望和疼爱。可是老舍先生的父亲很早去世,母亲靠给人缝洗衣服独自把他带大。他从小生活在大杂院里,朝夕相处的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见过太多的世态炎凉,体会太多的悲悯无奈。

经济的拮据让他的求学之路颇为坎坷,九岁时得人资助才入得私塾,十四岁考上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退学。后来考入公费的北京师范,才得以继续学业。十九岁在方家胡同小学做校长,后因难与旧势力共处而主动辞职,放弃优厚的工作待遇。

《茶馆》发表于1957年,那时老舍先生五十八岁。《茶馆》共三幕话剧,以五十年之间茶馆的变化为背景,揭露旧中国社会背景下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短短三幕剧,涉及的人物多达六十多个,每个人都是一本值得寻味的书。

王利发老年形象

一、王利发:实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倾尽一生为茶馆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二十出头的时候,从他亡故的父亲手中接过茶馆的经营使命。他生在茶馆,长在茶馆,茶馆渐渐地如同他的生命一样重要。生于乱世,世风变化不断,昨天的政策放到今天,可能已经不再适用。街面上本有四家大茶馆,裕泰茶馆是在王利发不断顺应时势的改革下,仅存的一家。

他是一位地道的生意人,见人陪笑脸、说好话,必要的时候给官兵行贿,哪位是什么来头,哪位绝对得罪不得,他摸得门清。有时,他也接济穷人,唐铁嘴在他这就白白喝了不知多少茶水。他也会为正直的人向官兵打马虎眼,有时要出钱来保他们的平安。他活得很辛苦,苦苦撑着父亲留给他的家业。时不时“上头”来揩一把油,他都得赔上笑脸,心里万般不愿意,口上永远是“好好好”。

茶馆的改革,从卖烂肉面到后间开公寓,从长桌长凳到小桌藤椅、方形桌布。唯一不变的是墙上贴的“莫谈国事”的字条,但也不是丝毫没有变化——字越写越大,字条越贴越多。

可谁都知道,国家兴亡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怎能真的闭口不谈呢?尤其是在茶馆这样一个所在。所以王利发会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一句,“各位,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避免哪位心直口快的人祸从口出,丢了命。

王利发是一个圆滑的生意人,但他更是一个明白人。开茶馆,三教九流的人络绎不绝,每天要应承和打发怀揣各种心思的茶客。茶馆里的每一幕都是一场戏,他早已学会洞察世事,比更多人更早也更透彻地琢磨出人生百味。

当唐铁嘴抓住他的手要给他看手相卜吉凶时,他一语道破世间生活的不易,“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

他是一位世故老道的掌柜,生活逼迫他看起来对穷苦和悲惨无动于衷。但在他的妻子收留无家可归的康顺子母子时,他只念叨一句“又添两张嘴”,却没有反对妻子的决定。康顺子的儿子康大力特殊身份的关系,随时可能给茶馆的所有人带来杀身之祸,王利发也始终没有把康顺子送走,给予了她凄惨人生中本不多的温暖。

当茶馆终于保不住,王利发让常四爷扬洒纸钱,大声喝“一百二十吊”。他送走了儿子一家,默默选择了和茶馆一同灭亡。

王利发的一生,辛勤劳作,察言观色,卑躬屈膝,只为了给全家换一口饱饭。

王利发与常四爷

二、常四爷:说真话,信真理,一生只活一口气

常四爷是旗人,没落贵族。在裕泰茶馆只因一句“大清国要亡了”,被拉去坐了一年多的牢。他不会趋炎附势、油嘴滑舌那一套谄媚腔调,总是一身正气。出狱后再次遇到关他进大牢的吴祥子和宋恩子,依然不改脾气,不肯给半句软话。

常四爷是爱国的,爱国的人才会说“大清国要亡了”这样的话。可爱国的人是要坐大牢的,卖国的人反而耀武扬威,肆意横行。

茶馆里,常四爷看到讨饭的落魄母女,出钱给他们买两碗烂肉面,这是他所能做到的救济苦难的举动。秦仲义是阔少,有一定家财,面对对常四爷的烂肉面,大发“实业救国”的鸿鹄之志。秦仲义开展实业救国,几乎卖掉所有家产大张旗鼓地开始,终究以惨淡收场。他兴建工厂,希望能够造福苦难的百姓,可遇到邪性的年头,无论是常四爷的烂肉面,还是秦仲义的实业救国,都无法真正解救百姓于苦难之中。

常四爷的老友松二爷活活饿死,常四爷为他四处化缘换来一口四块板的棺材。可他知道,自己死的那天,连棺材也不会有了。于是每遇到有人出殡,他就拣几张纸钱,留给自己死去的那天。

常四爷的一生,是挺直腰板的一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康顺子:命运不眷顾,也不向黑暗低头

康顺子是个苦命的女人,十五岁被亲爸用十两银子卖给了有权有势的庞太监,受尽虐待和苦楚。

她被卖掉的那天,茶馆正有人来平事,两方势力水火不容,怒目而视。原因只为一只鸽子,一方的鸽子飞进了另一方的宅院,那方不肯归还,闹得乌烟瘴气。来茶馆卖点小玩意糊口的老人感叹,“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

人贩子刘麻子用十两银子买走了如花似玉的康顺子,而后又用五两银子卖出一块小洋表。一个鲜活的生命,只比得上两块洋表。

康顺子总算熬死了庞太监,但同时也被庞太监的侄子们赶出了家门。“只要不做太监的老婆,什么苦都是甜的。”她带着同是庞太监买回来的儿子康大力,投奔到茶馆。她勤恳做工,只为能赚钱供大力读书。她一生凄苦,却明白只有读书才能给大力一个靠得住的未来。

康顺子一生惨淡,几乎没有向命运反抗的能力。她只能选择忍受,在无数个暗夜里吞下苦涩的泪水。

她的四侄媳妇,人称庞四奶奶,在民国做着当娘娘的梦。手上戴着各种戒指,打扮得像个妖精,来请康顺子跟她回家,不日等皇上登基,好去做皇太后。请她回去,压根不是为了尽孝,而是“皇上”没有节制地娶小老婆,需要一个“太后”帮着管管。

康顺子目不识丁,也没什么见识,却是苦惯了的“苦人儿”,她根本不为“皇太后”的宝座所动,三言两句打发了“娘娘”。

能当上“娘娘”虽是做梦,可她的势力还是不容小觑,庞四奶奶因康顺子的怠慢与不从扬言要烧了茶馆。康顺子不能再留下去了,留在茶馆,只会给王利发一家带来灾难。

她必须选择离开,但好在还有大力这个儿子做她终身的依靠。她的一生还算有点盼头,大力是个出息的好孩子。

康顺子,苦了一辈子,真希望她能和大力一起过几天舒心日子。

茶馆

《茶馆》短短的一部话剧,涉及六十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是一种人生,都值得品读。

第三幕接近谢幕的时候,上了年岁的王利发和常四爷、秦仲义围坐喝茶,感叹道,“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如今这个时代已太平安乐,可是好容易有了国泰民安,《茶馆》里的人们全都享不到了。

相关文章

  • 《茶馆》: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文 | 卧猫 《茶馆》是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以老北京城中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五十年的兴衰为背景,从维新...

  • 一个大茶馆,一个小社会

    一个大茶馆,一个小社会 他是农民,他是商人,他是民族...

  • 《茶馆》

    每看《茶馆》,都有不同的体会。还记得大学时上过《茶馆》的剧本课,到剧院看上演话剧。 裕泰茶馆——小茶馆 大社会,几...

  • 小小茶馆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之处,可以容纳各式⼈物。 以前如此,如今,仍然如此。 ⼀个小茶馆,⼀个大社会。 偶尔去个一趟两趟...

  • 茶馆(以前的创作拿来凑数了,写得并不好请指正~)

    序 不知何时,这里建起了一个茶馆。茶馆里人来人往,他们存活的时间不及茶馆的寿命。有一天茶馆东墙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拆...

  • 小小的茶馆,大大的世界

    茶馆,是人们喝茶扯闲天的地方。 在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视的年代,茶馆里的社会,就是信息交流的天地。茶馆里的视角,又是...

  • 小茶馆

    老家有一小吃馆,其实小吃馆这个描述并不是太准确,因为它不仅会供应包子、馒头等早饭小吃,中午还有米饭,粉蒸肉、凉拌菜...

  • 小茶馆

    初夏时分,一缕茶烟起于清晨,火炉的水壶泛着水泡。茶馆在吱的一声中打开,阳光拍打在她的脸上,细细的绒毛有一圈金色的阳...

  • 第十九章 乞丐

    妙妙跟小夕收拾完宿舍的东西,一人抱着一个大箱子回到了茶馆。 拐进巷子时,妙妙远远看到正对着茶馆门口的地上躺了一...

  • 一鸣小茶馆 | 茶馆开张记

    文 | 一鸣 忙里偷闲喝口茶,说说故事和想法。大家好,我是一鸣,欢迎光临“一鸣小茶馆”。 首先想跟大家解释一下“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茶馆》: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bh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