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其实我有提到过自己被手机上的各种提示诱惑到无法集中注意力,频繁刷手机,一有微信信息基本秒回,空闲时忍不住刷微博,豆瓣还有知乎。在我的认知里,没有专注到进入心流,是很难顺利快速完成工作的。但是今天看到一个观点,再深入对比一下自己的状态,发现自己认知的确存在偏颇。
秋叶老师认为,为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建立结构化管理思维,其实是可以完成系统性的工作的。比如他自己写文章,是利用碎片5分钟构思+5分构思+半小时提纲+5分钟构思+...+5分钟构思+半小时提纲+2小时高效率写作+5分钟修改。这种不是传统意义上利用一大块时间坐在电脑前敲键盘,或者坐在电脑面前抓耳挠腮,绞尽脑汁。
我自己常常静坐在电脑面前一两个小时,要求家里安静也要竭尽全力才能敲出1000来字,特别是当天白天脑子里没有浮现想写的关键词或者话题时,真的很绝望。相反有时看到某个感兴趣的词或者话题,工作之余,抽两分钟写些关键词,晚上写东西时明显感觉到下笔时思路流畅。
这两天下班回家都会先听10分钟单词或者英文片段,然后去洗米煮饭洗菜备菜。在动手这段时间,脑袋会就主题构思一下文章,等煮米饭的时间会先开始写一段。差不多40分钟去炒菜,同时再想一下文章怎么写。吃完饭之后,再去继续,刻意比之前提前30分钟完成日更。当然这个构思是很简单的,所以写出的文字也很浅。
但可以从中看出来并不是被打断的时间不好用,而是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时间管理系统。如果是写作一定要积累素材,一有灵感就要记下。我相信很多人其实并不一定是自己凭空想出来的灵感,而是看了别人的事,别人的言论或者文章,迸发出不一样的或者相同的观点。秋叶老师认为营销策划、项目计划、书籍出版等很多智力劳动都可以用这样的碎片时间完成。
我觉得下面的思考也很有意思:你可以利用的最短时间是多长,是1分钟还是3分钟?
真诚的回答,我可以利用的最短时间应该是3分钟。
如果为每一个碎片化时间单位找到3~5种有价值的用途,你会做什么?
3分钟:写下灵感、阅读、看一则新闻、计划一天的时间安排、回信息、回忆背诵前一天的英文句子
5分钟:思考、查找一个答案(素材收集)、阅读
10分钟:闭目养神、记单词、构思一条朋友圈、阅读
······
如果碎片化时间找不到合理的用途,它可能就是被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人有时其实很适合“一心二用”吃饭时可以看综艺,刻意刷剧,刷电影;走路时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可以思考;洗澡时既适合思考也适合听歌,只要有一分钟都可以拿来看书,就是放下的时候有点不舍。
与其寄希望在自己有大块的时间完成某项工作,不如在现在的状态下锻炼自己的利用碎片时间的能力,未必效率就不如大块时间。现在大厂都流行996了,真实是,哪里有那么多空闲时间给你,这仍然是一个适者强大,适者生存的现实社会。
最近从秋叶老师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得到不少灵感和共鸣,感谢老师的分享(虽然老师看不到)。这篇文字也是在早上看书时才有了想法和中午午餐时构思,加上下班前的空闲时间敲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