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记》07:爱的密码与原则

《学记》07:爱的密码与原则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6-07 10:16 被阅读0次

    《学记》07:爱的密码与原则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古时大学施教的原则:在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尚未显现时便加以防范,叫作预先原则;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作适时原则;不超出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而展开教育,叫作循序渐进原则;展开生与生、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互相学习,使之取长补短,叫作摩习原则。恪守这四条原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电影《师父》中有段经典对白,廖凡饰演的师父为了在天津站稳脚跟——立业,需要快速与天津的一位舞女成家。那舞女希望廖凡有一句能见真心的话。廖凡饰演的师父说:“十五岁起,每天挥刀五百下,是为了管住我自己,从今往后,我以你为约束。”

    爱是什么?

    爱一个人不是要求对方怎样怎样,而是无条件地以对方为约束。

    纵观古时大学施教的四条原则,其实只有一个基础和前提,那便是爱。

    施教者爱学生,用心以学生为约束,用心帮助学生成为他真正想成为的最好的样子。

    一、“豫”中见爱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之所以能“禁于未发”,全在于施教者的用心,这份用心其实就是以学生为约束。以学生为约束就要在施教前有所准备,有所准备才能“禁于未发”——在学生的问题尚未显现时便加以防范。其间,教者有个信念——学生自己也不愿成为“问题学生”。

    爱学生,就是帮助学生成为他真正想成为的人。既然每个学生都不愿自己成为“问题学生”,通过“禁于未发”,避免“问题学生”的出现。这不是教育原则的问题,而是师者的天职。

    今天,做老师的常讲“备课”,讲“不备课,不上课”,其实就是在贯彻和落实“预先”原则。只有真爱教育这份事业的老师,才会在这个“备”字上下功夫。苏霍姆林斯基讲自己用一生的时间去备课,就是这样的意思。

    二、“时”中见爱

    “当其可”这三个字,真可谓是妙用无穷。“其”是谁,显然是教育对象——学生,什么是“其可”,说到底就是学生可以了——学生准备好了。教育行业有句话叫“学生准备好了,先生无处不在”。倘若一个学生准备好要接受教育了,到处都是他可以师从的先生。这个“可”既是物质上的准备,更是身心上的准备。

    只有真正爱学生的老师,才会特别留心观察学生。爱学生可以达到“我的眼里只有你”的程度,才能捕捉到这个转瞬即逝的“时”,才会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

    妈妈“爱孩子”表现为“妈妈的唠叨”,抓不住转瞬即逝的时机,又不肯放弃教育的责任,就是“妈妈的唠叨”产生的机理。老师爱学生,能够抓住转瞬即逝的时机,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便将“妈妈的唠叨”变成老师的适时、适切。

    三、 “孙”中之爱

    “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健康的爱是以对方为约束,畸形的爱是束缚和约束对方。

    对于师者而言,“不凌节而施”才是爱。好老师不会拿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努力启动学生的自我教育,帮助学生成为他真正想成为的人。

    就像拔苗助长不是爱苗一样,“凌节而施”也好,“恨铁不成钢”也好,都不是爱孩子。

    四、“摩”中之爱

    真正的爱,不是攥紧对方到使之窒息的程度,而是放手给对方自由。对于师者而言,爱学生,就是要解放学生的手,让他去创造;解放学生的脑,让他去思考;解放学生的脚,让他去行走、探索;解放学生的眼,让他去观察、体悟;解放学生的耳让他去选择、聆听,解放学生的身心,让他更为健康地成长。

    什么是“摩”,就是把学生放在教育营造的环境中,通过彼此摩习、摩仿,相互取长补短,为其提供独立应对社会和自然的经验。

    野生动物在经过长时间的人工饲养之后,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会大大降低。工作人员在把圈养动物放养之前,会将之放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使之与野生同类一起生活一段时间。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摩”,通过可控的观摩、摩习,达到取长补短,获得自然、社会的生存能力。

    “摩”的智慧在于赋能,让学生在群体生活中相互取长补短就是为孩子赋能。

    《学记》认为,恪守“豫时孙摩”四条原则,是教学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记》07:爱的密码与原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ug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