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人说话三分自我七分变通

听人说话三分自我七分变通

作者: 顺水心情 | 来源:发表于2017-05-28 09:02 被阅读0次

    忙碌生活了很久,我开始得闲,和许多朋友有了交集。交到了朋友也交了很多困惑。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描述各种各样的友谊,人这辈子经历很多种,但是许多应该珍视的东西都会由于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一一错过。我很想把每份经过的友谊都重新拾起……

    看似越来越便捷的网络交流,有时反而拉远了人们的距离,生活在不同空间的人们喜欢以自己的角度去揣测他人,也经常会被有意和无意的语言和画面触动心境。这一切有时候都只是自寻烦恼罢了。

    生命的修行不是交恶,不是逃离,而是面对。你要他人的接纳,你就必须接纳他人,所有人都不可能避世而存,所以“理解万岁”这句话绝对是真理。

    朋友的相遇都是赚到的光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更不会什么都称你的心,如你的意。知缺而补,才有满足感。惜情不舍,才有友情追随。幸福不会自己来敲门,都是用心寻来的。

    漫长人生路要学会的东西很多,所以我们一直会在成长。我有一句自勉的话:傻总是昨天的事,但经常做傻事对变聪明有好处。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学习的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很有“生活哲理”的文章,德行如她都洞穿人性,晚年所做的文章都是既真实又如此的排他,虽说称之为艺术,其实读之也是心酸。人之刺猬的秉性,既想互相取暖,又随时竖起身体周围的刺来和人保持距离,但愿大家都学会放下利器,才不会伤到自己。愿像我这般平凡的人,傻人有傻福。愿聪明勤勉的人,也勤奋有所得。

    调侃我的朋友曾说过:我知道你的理想是世界和平,哈哈哈他说对了。但也有人用“装#”来说人,听人说话放三分自我七分变通,“说话究竟是凡人的艺术,而说话的人是上帝的创造。”

    这时就学学听而不闻的杨绛,学会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独一无二的想法。

    听话的艺术

    文:杨绛

    本文摘自杨绛《杂忆与杂写》,题目为编者自加

    听话包括三步:听、了解与欣赏。听话不像阅读能自由选择。话不投机,不能把对方两片嘴唇当作书面一般拍的合上,把书推开了事。我们可以“听而不闻”,效法对付嚣张的厌物的办法:“装上排门,一无表示”,自己出神也好,入定也好。不过这办法有不便处,譬如搬是弄非的人,便可以根据“不否认便是默认”的原则,把排门后面的弱者加以利用。或者“不听不闻”更妥当些。

    从前有一位教士训儿子为人之道:“当了客人,不可以哼歌曲,不要弹指头,不要脚尖拍地——这种行为表示不在意。”但是这种行为正不妨偶一借用,于是出其不意,把说话转换一个方向。

    当然,听话而要逞自己的脾气,又要不得罪人,需要很高的艺术。

    可是我们如要把自己磨揉得海绵一般,能尽量收受,就需要更高的修养。因为听话的时候,咱们的自我往往像按在盒里的弹簧人儿(Jack in the box),忽然会“哇”的探出头来叫一声“我受不了你”。要把它制服,只怕千锤百炼也是徒然。除非听话的目的不为了解与欣赏,而另有作用。

    听人说话,最好效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若要细加注释,未免琐细。不过,不求甚解,总该懂得大意。如果自己未得真谛,反一笔抹煞,认为一切说话都是吹牛拍马撒谎造谣,那就忘却了说话根本是艺术,并非柴米油盐类的日用必需品。

    责怪人家说话不真实,等于责怪一篇小说不是构自事实,一幅图画不如照相准确。说话之用譬如衣服,一方面遮掩身体,一方面衬托显露身上某几个部分。我们绝不谴责衣服掩饰真情,歪曲事实。假如赤条条一丝不挂,反惹人骇怪了。难道一个人的自我比一个人的身体更多自然美?

    举几个简单的例。

    假如一位女士叹恨着说:“唉,我这一头头发真麻烦,恨不得天生是秃子。”谁信以为真呢!依照“可能与必然”,推知她一定自知有一头好头发。

    假如有人说:“某人拉我帮他忙,某机关又不肯放,真叫人为难。”他大概正在向某人钻营,而某机关的位置在动摇,可能他钻营尚未成功,认真在为难。

    假如某要人代表他负责的机关当众辟谣,我们依照“必然与可能”的原则,恍然道:“哦!看来确有其事!”

    假如一个人过火的大吹大擂,他必定是对自己有所不足,很可能他把自己也哄骗在内,自己说过几遍的话,便信以为真。

    假如一个人当面称谀,那更需违反心愿,宁可不信。他当然在尽交际的责任,说对方期待的话。很可能他看透了你意中的自己。

    假如一个人背后太热心的称赞一个无足称赞的人,可能是最精巧的谄媚,准备拐几个弯再送达那位被赞的人,比面谀更入耳洽心;也可能是上文那位教士训儿子对付冤家的好办法——过火的称赞,能激起人家反感;也可能是借吹捧这人,来贬低那人。

    听话而如此逐句细解,真要做到“水至清则无鱼”了。我们很不必过分精明;虽然人人说话,能说话的人和其他艺术家一般罕有。辞令巧妙,只使我们钦慕“作者”的艺术,而拙劣的言词,却使我们喜爱了“作者”自己。

    说话的艺术愈高,愈增强我们的“宁可不信”,使我们怀疑,甚至恐惧。笨拙的话,像亚当夏娃遮掩下身的几片树叶,只表示他们的自惭形秽,愿在天使面前掩饰丑陋。

    譬如小孩子的虚伪,哄大人给东西吃,假意问一声“这是什么?可以吃么?”使人失笑,却也得人爱怜。

    譬如逢到蛤蟆般渺小的人,把自己吹得牛一般大,我们不免同情怜悯,希望他天生就有牛一般大,免得他如此费力。

    逢到笨拙的谄媚,至少可以知道,他在表示要好。老实的骂人,往往只为表示自己如何贤德,并无多少恶意。一个人行为高尚,品性伟大,能使人敬慕,而他的弱点偏得人爱。乖巧的人曾说:“你若要得人爱,少显露你的美德,多显露你的过失。”又说:“人情从不原谅一个无需原谅的人。”凭这点人情来体会听说话时的心理,尤为合适。

    我们钦佩羡慕巧妙的言辞,而言词笨拙的人,却获得我们的同情和喜爱。大概说话究竟是凡人的艺术,而说话的人是上帝的创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人说话三分自我七分变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wc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