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桥段,以强势甚至彪悍示人的女主,在遇到懂自己的男主之后变得温婉可人,她会感叹“原来自己也可以温柔”;以坚强著称的人会倒在可靠的人怀里肆意哭泣,承认“原来自己也很脆弱”。她们尽然不知本性中存在的一些东西。现实中还有更极端的案例,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愤怒、开心等。
我们作为人本身具有的一些要素为什么会连自己都觉得陌生?因为这些要素在我们身上展现的时候没有被“看”见。就像我们要知道自己长相如何需要镜像反馈一样,我们的情绪、性格也需要被看见,被滋养。如果没有被看见、被滋养会造成一种错觉,这些人都具有的一些属性似乎在自己身上不存在一样。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文章里说到:“我的感受,必须经由‘你’的看见,才开始存在。”他的一个咨询对象不知道愤怒是什么。究其原因,是在她的家庭中,父母不允许她有愤怒,所以当她愤怒情绪产生时,父母会忽略她的情绪。于是,她的愤怒情绪。从来没有被看见过,所以就像不存在一样。樊登在他的育儿故事里也讲过,在他儿子幼小的时候,他是如何去引导儿子去感知什么是开心,什么是难过的。我们可能有过那种体验,每次你很开心的想要和某人分享什么的时候,每次换来的都是一盆冷水,久而久之你就会失去那种激动的心情。不被引导,至少不要忽略。忽视在我们中国的一些父母中是常有的事。孩子考了90分,很激动的告诉你时,你漠不关心的说了90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为什么不考100;当孩子考了100分,很开心的和你分享时,你冰冷的告诉他,考了100也不值得开心,人不要骄傲。当他的高兴的感受一直不被看见时,他可能慢慢地就感受不到这样的感受了。
心理学家提醒我们,不是说所有的感受都依赖于另外一个人看见。更重要的是,最初被看见的那种体验,就像内化成一个镜子,这个内在的镜子,让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体验,也能懂别人的体验。作为养育者,要做孩子的镜子,滋养他所有的情绪。而不是他有情绪的时候,你说“你给我憋回去”。只有被看见,才会更健康的成长。作为伴侣,我们应该做另一半的镜子,他的情绪被你看见,关系才会更加的和谐。就像心理家陈海贤出的一个测试题一样,问假设你晚上想和朋友出去喝酒,你的伴侣生气的说:“聚会聚会,老师聚会”,你应怎么回答?A我聚会怎么了,你也可以和朋友去啊。B我很需要自己的空间。C我是很爱你的。正确的选项是最后一个。颇有点她的情绪被你看见的意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