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203369/833923185120d770.jpg)
在妈妈病床前,看完这本书。
对于整本书而言,最独到之处在于柴静的理性:只讲述,不评论,只提供真实的事件,感受即在个人。这也是柴静克制情感,不断鞭策自己,理性发声的原因。
第一次关注柴静,是因为15年她对于雾霾的报道,敢说敢做,所有讲演中理性不废话是我对她的印象,看过所有关于她的视频,和关于这本书的发布会讲演,越来越觉得这个女性内心的那股力量,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感觉,朦胧且真实!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3369/819cf2e5e7345f05.png)
从被挖进央视做新闻到2015辞职,柴静这成长的一路,便是与自己的缺点死磕,用理性战胜情感,用坚持诠释情怀!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一样经历这样成长的过程,不同的在于:主动改变,推动着生活;被动改变,就被生活裹挟着走!而我属于后者,相信尘埃未定之前,还是有改变的余地的吧!
就内容而言
&让我对于新闻报道有一个新的认识,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只有建立在完整的客观事实之上,才能有发言权,否则,妄加评论,才是最大的不负责任。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了这个社会的样子,法律法规不完善,只要不干扰到自己的生活,就不会去碰触,即使有一天损害到自己的利益,也会默然服从于权威,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继续服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大众的状态变成了温水煮青蛙的颓靡,印象最深的是那段:居委会为了社区居民的利益作斗争,最后调解结果并不理想,所有人就把愤怒矛头指向为公众争取利益的那些人。心里嗖一阵凉。那么假如,这件事调解成功,这些人是不是就成为了公众的英雄?我觉得也未必。书中写到美国总统大选前夜,老黑人随意在路边的问起六位黑人同胞时,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我们想要黑人自己的国家,没有迟疑和害怕,是如此坚定,因为他们知道,权益是和自身息息相关,他们不愿成为权益之后的受益者,而是,也要在恰当的时候,发挥一己之力去争取,这样的人,他的人格是自由的。人们受惯了公布规则,然后受制于权威,等到有天把权力交到他们手上的时候,未必会是主动发声的那一个。而这样的人,离我们不远,甚至,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非黑即白,而生活多面性在于,事件之中,所有人都牵扯着利益的时候,就不能说哪个是纯粹的受害者,我们只能在判断成投机主义里的输赢,所有人似乎都应该被同情,但却都是肇事的一方,不值得被同情。
最终,感情上太过于偏激,太较真于一件事情的对错,反而会把自己推向傲慢的一端,活在自己的世界,才是最危险的事(尽管别人也说过,我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可悲的是,我还在自己的世界里乐此不疲,这也许才是真正的愚昧吧)
至此,《看见》这本书已结束,以后有时间,还是会拿起纸质书去看一看,人在不同境遇,看到同一件事物,感受往往大相径庭。生活还有美好等待发掘,也还有性格的阴暗面需要自己去不断修正且不断获得~
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