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的香港书展上,诗人北岛以“古老的敌意”为题作演讲。“古老的敌意”一词援引德语诗人里尔克《安魂曲》中的句子----“正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在演讲中,北岛从历史、语言及作家自身三个层面阐述了写作者的焦虑,这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焦虑。
由此可见,爱好写作的人都是焦虑的,孤独的。他的一生都装活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里。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对峙中,一边迷惘,一边清醒。
说“爱好写作的人都是焦虑的,孤独的”,那是否与写作无关的人就生活得无忧无虑呢?当然不是。只是写作的人因为写作活动,而离藏匿在生活深处的冲突关系更近。
作者档案:
笔名:村末 性别:男 籍贯 :云南 职业:民工
附近期作品:
距离
村末
其实我们离得很近
在咫尺的梦里
只隔着一个明晃晃的白天
2018.03.24
PS:
微型诗,从小诗中分离出来的新诗体:一至三行,30字以内为宜。方寸之间要见天地,所以自有其难度,其审美也与短诗小诗不尽相同。有人把微型诗当现代的绝句,这说法对与否,先不说,但提起绝句,就想起“起承转合”这个结构章法。这点对微型诗的写作很重要。
“其实我们离得很近”,这是起。“在咫尺的梦里”,这是承。“只隔着一个明晃晃的白天”,这是合。一首微型诗如果只有起承合,那容易显得单调,也容易在语言上打滑,而有转就不一样,会对接受者形成一个或大或小的阻隔或磨擦,延长审美感知时间,多了点嚼味。
那么,这首诗的转呢?首行说“近”,第二行为了说明这个“近”做了补充,第三行的“只”字也同样在表达“近”,但真的近吗?只有在“梦”里才近,天一亮,连梦都没了,是近吗?恰恰相反,是“咫尺天涯”的远。这就是转,第二行开始铺垫,第三行寓转于合。
决裂
村末
当落日从草尖上摇落
风在自己的哲学里走没了
夜晚带来了它的青铜
把光阴的瓷器隐于内心
灯把那此孤独的人点起来
把他们自己照得漆黑
这时候,你应该决裂
像一个囚徒断了法官的迷信
像一个妇人断了夫为妻纲的伦理
像一个路人断了脚下的前途
让善偷故事的月色照进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裂缝
2018.03.27
PS:
人就是活在一个现实与理想夹缝中的矛盾体。有时候理想高于现实,有时候现实又压倒理想,两者此消彼长,相对峙又相统一。当然,这里所表现的是相对峙的状态。
当落日从草尖上摇落
风在自己的哲学里走没了
夜晚带来了它的青铜
以日夜交替这个时间节点切入,展开抒情主体想决裂的心态。无疑,白天是暄嚣的,人们为了工作忙忙碌碌,直到夜晚来临,大部份的人才有机会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小家里栖息。但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安静夜晚让我们得到安顿,身心有机会放松,但静下来的心又或可能感受到藏匿在心底的孤独感。所以,要决裂的不只是现实的忙碌,也是思想世界中灵魂的孤独。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则是人类自己结缔的社会反馈回来的束缚。第二节从三个不同的侧面对这种束缚作出诠释。
无意象的情诗
村末
丢了意象的情诗就在这里
它的孤独是被修改过的原创
那些被形容词遮蔽了的名词
那些被副词追赶得很累的动词
一失足走进意义的深渊
让成排成排倒在纸上的连词
用多少命都续不上一对男女的音讯
丢了意象,情诗注定在欢愉之后
死在自己的手上
2018.04.02
PS:
以“无意象的情诗”为标题。“意象”既指诗歌写作中的“意象”,又有其他的隐喻意义。这表现的是文字的二解性。文字的二解性不是不同读者之间的见仁见智,而是并存。比如本诗,它既是在写不同词性与诗歌写作的关系,又是在表达恋人在爱情失败之后的境遇。
中国诗的传统是无意象不欢,而无意象诗则是拒绝意象。意象是什么?定义很多,简单笼统点说,就是象与意的迭加。而象即是物象,是形体,是视角上的东西,所以大多数无意象诗的实践者干脆粗暴地拒绝形体的存在。这样的好处是使意象语言与非意象语言泾渭分明,但同时也使非意象诗的写作更难,局面更狭小。就我的观点,还是应该允许形体的存在。比如此诗中的“手”,它虽是形体,但并不是意象。
清明
村末
一朵花开在那里
那么白
白得
像山下走来的故人
那么
寂静
三寸外
是冒烟的香
一年来一次
一来
就在点香人的心底
生根
PS:
在散文体中,“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素来得到作家的青睐。它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但在诗中,单纯的通篇的白描,又难免显得寡淡。与白描相对应的则是烘托或渲染。从文本上来看,“一朵花开在那里”算是白描,但白描起,顺势就进入渲染---“那么白//白得”,然后拐进“烘托”。烘托,在这里属于人与物的互相映衬。如果说第一行的白描是绿叶,那么后面的“像山下走来的故人”就是绿叶间开出的红花。
第二节的技巧在虚实。“三寸外/是冒烟的香”是实景,“在点香人的心底/生根”则是心理活动,是虚。虚实相生,构成一种鲜活的意境和情趣。
密室
村末
这是你的密室,你不敢推开
那许久等不来手的门
你怕见那人为刀俎的光阴
也怕见那你为鱼肉的回忆
屋顶上昨日的麦田被收割一空
树上的落叶被时间折成鸟
落下最后的梦
尽管夜晚准备了拴着绳的灯盏
肉身与思想还是陷入彼此的囹圄
墙上的钟重复得自己都累了
依旧走在自己的圆里
它孤独得像走出铜镜犹在梳妆的女子
繁华带走关于美好的想像
即便囚禁了周围的事物
把爱情放在三万一平的楼市里寂静
把烧死在工人心上的石头当灰涂在墙上
但山在山外啊
它的颜色走不出一个山里人的内心
2018.04.08
PS:
“密室”,密是封闭,也是隐秘。由后文可见密室隐喻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但很明显,诗歌现场也确实被放在现实的“室”里,所以,有门,有屋顶,有铜镜,有墙上的石灰这些事物的出现。
抒情主体“你”为什么置身密室,因为没有朋友而孤独,因为孤独而拒绝;也因为易逝的光阴,因为伤人的回忆。这就是诗第二三四行所表现要的。
屋顶上昨日的麦田被收割一空
树上的落叶被时间折成鸟
落下最后的梦
这三行是虚写,源于作者的想象。也可以算是前面提到的“回忆”的内容。但这里的想象是负面的,是荒芜而非青葱。所以,当从想象回到现场,用了一个拴字来表达电线与电灯的关系。
如果说,第一节主要是时间上的囚禁,第二节则是空间上的不自由。钟表永远走在自己的圆里;女子放下镜子也放不下打扮的心思;爱情回避不了“有房”的空间;石头烧成灰也被禁锢在墙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