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后感读书
《无声告白》——找到自己

《无声告白》——找到自己

作者: 频频止止 | 来源:发表于2017-05-02 00:43 被阅读0次

在谈这本书的读后感之前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任鹏杰主编最近在全国历史教师学科素养与高考教学胜任力研讨会开幕词上讲的一个故事。这个震撼人的故事被柏拉图记录在对话集的《会饮篇》里。

阿里斯托芬说,最初的人是球形的,是现在两个人的合体,有两个头、两张脸,各种器官也是现在人的加倍,他们能瞻前也能顾后,可以直着身子行走,也可以任意向前或向后,跑步时则手脚并用,相当于有八条腿,因而跑得很快。这样的人是月亮生的,身形圆圆的,体力、精力、品性均有他们父母月亮的特征,能量很大,总想要飞上天庭,造诸神的反。

众神之王宙斯不能容忍人类的蛮横无礼,与众神商量怎么削弱人类能量,认为用霹雳把他们全都打死,就没有人敬奉诸神了,最后决定把人全都劈成两半,让人以后就用两条腿直着走路,如果再捣乱,就把他们再劈成两半,让他们用一条腿跳着走路。宙斯说到做到,把人全都劈成了两半。一方面,人就只有原来半个人那么强大,另一方面,人的数目加倍,敬奉神的人数也就加倍了。

人被切成两半后,宙斯吩咐阿波罗把人的头转过来,让人低下头看到身体被切开的惨状,感到恐惧,不敢再捣乱,还治好他们的伤口,把切开的皮肤从两边拉到我们叫做肚脐的地方打了个结,就像用绳子扎上口袋那样,然后抹平留下来的皱纹,但肚脐周围的皱纹被刻意留了下来,为的是提醒我们人类曾经因不听话受过的苦。

人被劈成两半后,都想念自己的另一半,疯狂地去找另一半,找到后他们互相紧紧拥抱着不肯分开,不吃不喝,什么也不想做,时间一长,很多人因虚脱、饥饿而死。幸运的是,宙斯起了怜悯心,让被劈成两半的异性“半半”结合,用爱情延续人类。

阿里斯托芬说:你们瞧,人与人彼此相爱的历史可以追溯得多么远啊,而沟通人与人之间鸿沟的桥梁,不是别的,正是爱。故事的结尾,很鲜明地,把人由半个人变为完整人的关键点,落在了一个字上面——“爱”。

用阿里斯托芬的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半个人”。换一种角度,可以这样说,半个人是小写的人,是不完整、不健全的人,为了健全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这个另一半,大而言之就是世界),用爱完善自己,变成大写的、完整的人。其实我认为这另一半不仅仅是指找到代表爱情的那个人,这另一半其实是完整的自己,人的一生都是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只有找到了才完整。着另一半可能是人格,可能是事业,可能是情感,可能是理想,可能是救赎,也可能是经历或则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半个人。

莉迪亚死了。所有的人都认为她是自杀,但是其实在死前那一刻她找到了自己。这个自己是不再迎合妈妈期望的自己,是不再担心妈妈出走的自己,是不用担心哥哥内斯离开的自己,一个可以自己选择和走自己的路的自己。他总结自己曾经为迎合别人的期望而不断的重复说“”是的妈妈,妈妈我喜欢,”这些言不由衷的话,只为取悦妈妈而做一个虚假飘渺的自己,而内心其实已经不堪重负。她决心从此以后做自己,也不再担心哥哥是唯一能懂她的人,不再为哥哥的离开而害怕。她甚至已经决定明天和哥哥一起畅谈哥哥的哈佛生活,不再为阻碍哥哥到哈佛读书而想尽办法。但是所有的一切还来不及开始,就以她的死结束了。她死了,是小说安排的结果,但是并不是小说仅仅要表达的结果,在她死之前她本可以重新活出一个自己。但是小说没有这样安排而是以她的死来结束。我想是因为如果莉迪亚不死然后以新生的面貌重生,人们就不能明白迎合他人做别人期望中的自己的心灵负荷是多么沉重和让人窒息。

小说在看了以后比看的时候更让人觉得深刻和意味深长。这也许就是余音绕梁的效果。这部小说之所以畅销我想是因为它直击了人的内心,它把我们周围一再发生的事情用小说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把每个人心中都曾经遭遇到的,抑或自己不曾觉察的情感与感受用小说写了出来,所以让人看了以后比看的过程思考的更多,仿佛一个石头投进心海,泛起的阵阵涟漪一波接连一波。

我们每个人都或许是莉迪亚,懂事的说“是”,懂事的说不喜欢的为喜欢。我们每一个家长都可能是莉迪亚的妈妈玛莉林,希望孩子符合自己的期望,在不自觉中胁迫着孩子迎合自己,或则假孝顺之名,假感恩之名,假其他种种自己或许也不自知之名希望孩子最终能达到自己的期望。

有期望其实并没错,谁不是对自己的人生或则未来,自己的后代寄予期望,希望是人们能好好活下去的明灯和支柱。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期望时实在是有高劣之分的。同样是贫穷,有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变成守财奴,父母给孩子哭穷,所以孩子一旦有弄钱的机会便一发不可收拾的贪污,把两个亿放在家里也并不敢用,因为穷怕了。这是在贫穷中让精神也穷了。这是最近热播的剧目《人民的名义》中的桥段。

而有的孩子在贫穷中却自立自强,朗读者中邀请的获得三个博士学位的钢琴家吴纯却在贫穷中奋发有为,贫穷丝毫没有成为他成长中的绊脚石。我想作为吴纯的妈妈是用怎样高明的爱,让孩子在离异家庭与贫穷中依然健康阳光的成长。

吴纯谈到他的爸爸在他9岁的时候拿走了家里所有的钱,包括家里的家具。他的妈妈一定不是一面打着五六份工,一面在给孩子数落她为了孩子是怎样的艰辛。一定不是一面在用爱给养着孩子一面又用爱来束缚和绑架着孩子。

高明的父母,无论生活怎样艰辛,懂得如何高贵的活着,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并懂得时时给孩子的心里储藏阳光,储藏的阳光越多,孩子在艰难生活中越能用阳光照亮生活。吴纯谈到有一次他参加钢琴比赛,花了家里5000元,这不仅仅是母亲所有的积蓄还包括外借了钱才凑够了这个数目。但是由于太紧张他没有取得名次,心想自己曾给妈妈打包票说自己这次一定能获得名次还这些钱,心里很是难受觉得无脸见妈妈。

但是他的妈妈却用脚走完高速路去到机场接他,站在最前面一直向他挥手……吴纯说到这里的时候,钢铁男儿也哽咽。这不是刻意感动的教育,这是高贵精神在生活中的反映。不是给孩子一味哭穷,也不是用钱和付出来论成败得失,而是无条件的鼓励与支持。爱你所爱,爱你本来的样子,支持你去寻找你热爱的自己。这样的父母首先是找到了自己,她明白了自己应该怎样活完一生,自己首先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无论生活怎样变化他们都能积极乐观向上,不埋怨不低头,不因生活绑架孩子,用自己的励志生活影响孩子,所以他们的孩子也能在生活中找到完整的自己。

找到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终其一生我们不是都是在寻找自己吗?在爱情中寻找那个缺失的自己,在事业中寻找那个擅长的自己,在人生的修炼中寻找残缺的自己,在教育中寻找另外的一半自己,以让自己成为完整的人。作为老师和家长,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而不是束缚孩子那个真正的自我。是让孩子在成长中少走弯路的找到最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通过教育和影响让他们与真正的自己背道而驰,永远找不到另一半的自己,用残缺的身体和精神过完一生。

卢梭说经过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但是经过人的手就不同了。所以请停止说那些我们自己听到过的那些话:某某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优秀,而你是怎样怎样……也停止自己给自己的孩子再说类似的话语。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都没有义务要去迎合别人长成他们希望的样子。别人就是别人而我们自己就是我们自己。所以卢梭提倡消极教育,即让周围的环境避免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如果父母是一个思想贫瘠人,父母本身就是不完整的人却不自知所以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可怕的。

在小说中,莉迪亚的哥哥内斯因为受到父母的忽略所以没有受父母影响,在宽松自由的空间里,在不被打搅的空间里他找到了另一半的自己,最终被哈佛录取。莉迪亚的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都没有莉迪亚的“懂事“”,所以他们没有去主动取悦和迎合父母,父母也就没有对他们报以很大的期望和不恰当的影响,他们也得以不迎合父母而生。

委屈自己,假意生活,是一件多么压抑的事情,负重前行,所以只有内斯和汉娜能理解莉迪亚的痛苦。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中国的“孝”中是没有自己的,只有父母,其实是迎合父母。所以只有冲破思想束缚的人才能提出与父母的相处不应该是顺着他们,哄着他们就是好,而是应该用尊重来处理彼此的关系。为什么要打着孝的名义就可以让一个人绝对服从另外一个人已经过时的价值观和并不正确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而承认这种不平等就不可能做自己。我们从来没有说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因为孩子小就要迎合孩子不合理的要求,那么同样在父母年老的时候也不应该假孝顺之名行服从束缚之事。

对待残疾人最好的方式是不要把他当残疾人。同样对待年老父母的方式是不应该因为父母年老就对他们无条件的迎合而失去自我。尊重他们就是平等,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因为看到他们的衰老所以无条件的依从他们,同样也不因为假孝顺之名就可以实现一个人对一个人的迎合和服从。

终其我们的一生,我们都是在寻找自我,寻找自我在这个世界应该怎样活,以及活着的意义。我们在寻找怎么活才是对自我最适合和最有意义的。所以迎合与被胁迫是人生中最难忍受的,也是心灵不堪之负。寻找自我,不害怕,不后悔。不迎合他人也不迎合世俗标准。

作为教育的一方,如果找不到最好的能帮受教育者找到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方式,那么不打搅比拙劣的介入和不恰当的影响要好。同样的作为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半个人,我们都是寻找到另一半,才是完整的人。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目标和信仰,不迎合任何人的标准而曲意迎合戴假面面具。爱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另一半也可能让我们与自己的另一半背道而驰。关键是我们怎么看自己和如何寻找到真正的自己。所以,寻找自我是一生的主题,也是人生的无声告白。

相关文章

  • 《无声告白》——找到自己

    在谈这本书的读后感之前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任鹏杰主编最近在全国历史教师学科素养与高考教学胜任力研讨会...

  • 找到自己—《无声告白》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有这样一个家庭,妈妈玛丽琳是白种人,爸爸詹姆斯是黄种人,还...

  • 真正的自己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 看完《无声告白》...

  • 【书架放大镜】第1期

    我们终此一生 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 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美国...

  • 如果你不想笑,就别笑。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继《漫长的中场休息》后,...

  • 《无声告白》---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本书的缘分来自于爱奇艺文学,一天看到朋友圈分享的爱奇艺文学图书馆活动,每个月有5本书单推荐,在公众号后台回复个人...

  • 找到真实的自己—《无声告白》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实的自己。 无声告白,不仅是自己对自己的告白,更是自己对把梦想强加于我们的...

  • 人哪,总是背负了太多情感……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 比起中文译文“无声告白”,我更喜欢其英文版“E...

  • 《无声告白》希望我们都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开篇就以16岁女孩莉迪亚的死,可他们...

  • 寻找自我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里的这句话,想必说出了很多人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声告白》——找到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xq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