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
显性等位基因能完全遮盖隐性等位基因的作用,杂合子的表型与显性等位基因的纯合子相同。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
显性等位基因不能完全遮盖隐性等位基因的作用,杂合子中显性性状不能完全遮盖隐性性状。
(茉莉红花白花杂交出紫花)
共显性(codominance)
显性等位基因和隐性等位基因的作用互不干扰,杂合子中显性和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
(山茶红花白花杂交出红白混色花)
镶嵌显性(mosaic dominance)
双亲的性状可以在杂合子自带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出来。
瓢虫鞘翅

多效性基因
可以影响个体多种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互补效应(complementary effect)
不同对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这种基因作用称为互补效应,这两个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上位效应(epistasis effect)
某对等位基因的表现受到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影响。
隐性上位

显性上位

修饰基因(modifier)
有些基因并非与其他基因协作,而是直接影响其他基因的功能,导致表型效应改变,这些基因称为修饰基因。
强化基因(intensifier):加强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
限制基因(restriction gene):减弱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
抑制基因(inhibitor):完全抑制其他基因的表性能效应。
抑制基因

复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s):一个群体中,在一个基因座上存在着2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ABO血型


孟买血型

基因的表达程度
表现度(expressivity)
某一特定基因在不同个体间,对它控制的性状的不同表现程度。即同一基因的表现形式变化的程度。
可变表现度(variable expressivity)
群体中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可能呈现出不同表现程度。
不完全外显(incomplete penetrance)
某些具有合适基因型的个体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产生机制:
- 外显率收到检测条件和分析标准的影响。
- 性状实现是个体发育过程中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造成可变表现度和不完全外显的原因来自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
非孟德尔遗传
核外遗传(extranuclear inheritance)
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属于非孟德尔遗传。主要包括叶绿体遗传和线粒体遗传。
叶绿体遗传有母系遗传也有双系遗传。
线粒体遗传
线粒体遗传在植物体内不规律,母系、父系、双系都有。在动物体内绝大部分遵循母系遗传。

特点:
- 表型的不规律分离
- 阈值效应
线粒体基因组编码呼吸链相关蛋白质;正常mtDNA功能不足以维持正常细胞功能,即表现出疾病;阈值与细胞能量需求密切相关,高耗能的组织更易受突变mtDNA的影响。 - 遗传瓶颈效应
核质互作
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与线粒体叶绿体之间在遗传信息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层次上建立的分子协作机制。
image.png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大学MOOC网站复旦大学遗传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