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佛教而言,要探讨其深层次的东西我们应该具备自己的常识,而所谓常识在于探其究竟,究竟在于历史,所以今天我们从佛教入我中华为起始,但是历史总有其看不见的地方,原因在于历史的真实性以及文字记载的详略。
我们在看待佛这个东西的时候,也要结合我们自己的文化(儒、道),今天用牟子来谈我们世人对佛学的态度,佛教的历史真的是众说纷纭,有正道佛书,有歪门佛书,至于读者如何分辨,只能说后面在给大家分辨,同时也需要自己具备火眼金睛。
佛教从古印度传到中国,是在西汉,但是历史文献太少,直到东汉方有其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楚王英信奉佛教,一百年后汉桓帝在宫中建浮屠祠(同“佛陀”,现简称“佛”),道教和佛教在宫廷流传,在汉献帝初年(公元190年),丹阳人笮融(ze rong)在下邳兴建浮屠寺(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在通往寺庙的路上设置席宴,供万人饮食,用来传布佛道。我们在《易》里面说过,汉代时期基本崇尚儒家,黄老和佛基本是在魏晋时期开始大盛,所以在东汉时期人文教化还是以儒家为主,兼学黄老之道,所以在看待一个新事物进来,必然是排斥的,有排斥就有反对之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牟子!
牟子,出生于公元170年代,后世有人成为牟融,叫牟子余揣测无非是想学习孔子、老子、孟子等等的叫法,俗称“逼格”。写了一本书,叫做《理惑论》,理惑者,辨识也,也就是教人正确认识佛教,这本书被一代佛学大师僧祐记录在《弘明集》中,这本书成书比较早,所以后世研究佛学历史的人必须了解,而且牟子是集儒、道两家去阐述,他的观点就是佛,我一定要学习,不要排外,而且还要站在儒、道的观点上阐述你们这群伪道学家(不是说孔子和老子,而是当时世人昏庸)。牟子深感儒、道教化育人的弊端,奋而为佛学辩护,书籍比较长,我们还是摘录几个比较有争议的说法供大家参阅
观点一:为何佛说自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怎么和常人不一样呢?所谓三十二相就是指佛祖的样貌,八十种好是指身体的每个部位是一种什么姿态
牟子论:你们这些人真的是少见多怪,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皋陶乌喙。文王四乳。禹耳参漏。周公背偻。伏羲龙鼻。仲尼反宇。老子日角月玄鼻有双柱。手把十文足蹈二五。这样的描述就是圣人了?
观点二:《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看看曾子有病的时候对弟子说“启予手启予足”,这就是最好的大德,你在看看佛教徒剃度、绝嗣,无后为大啊!中国人的本质都变了,祸害我中原,你们这些佛教就喜欢装神弄鬼,让整个家庭支离破碎,把财富散尽,福孝都善尽了,这怎么说呢
牟子论:你们这些人就喜欢评价是非,以前齐国有一个人和父亲一起乘船渡河,父亲掉落水里,那个人把父亲救起之后抬起父亲让他上头朝下,腿朝上,才把吃进肚子的水吐出来,父亲的性命得以延续,孔子说“可与适道。未可与权”,道要在具体的时间和情景下具体看待,想想泰伯祝发文身(剃发纹身),跟随吴越的风俗,违背孔子定的礼。但是孔子却称赞这种德行。所以大家不要总是拿着大德说教于人,在说说无后为大,尧帝当初要禅让给许由,他缺跑到箕山下农耕而食,孔子是盛赞这种德行,有没有因为许由没有后代而说他;孤竹国有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奔逃出国也不要王位,遇到武王伐纣,希望武王学习商朝的礼仪,最后因为意识不同,二人绝食于首阳山中,身体是父母的,你自己怎可随意损毁,但是孔子盛赞这种行为。至于鬼神说,《孝经》有云“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不是教人用鬼神之口论人生死?周公给武王建议:旦多才多艺能事鬼神(此话出至武王患病,旦是指周公,周公当时设立三个祭坛,祈祷上天鬼神保佑武王病情)这不是也对鬼神崇拜吗?怎么就说佛学有这些呢。(辩论儒家经典《孝经》的有多处,大家可自行参阅)
观点三:你们佛教为何有那么多故事,这个比喻那个比喻的,华而不实,这不是得道的要领
牟子论:佛家确实有万卷,大卷万字左右,小卷千字左右,合起来3亿多字,虽然辞多但是都是实实在在的故事(后世很多伪书),有的人没有见过麒麟,去问见过的人,见过人的说麒麟就是麒麟啊,不懂的人说还是不懂,见过的人就比喻:身牛尾鹿蹄马背。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们没有大智慧去理解,心生怨恨说出来,但是我不会怪大家);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籥乎(橐龠 tuoyue,古时风箱)。还说到:譬道于天下。犹川谷与江海岂复华饰乎,这不都是譬喻吗?文辞华丽说出来的就是道,用事实有依据的故事去讲解,你们就觉得不是道了?殊途同归而
观点四:有学者对孝明皇帝(汉明帝)建佛像有异议,说老子云,智者不言,言者不智。还说: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君子耻言过行
牟子论:是啊,你是智者,那你管别人干嘛,其次,佛教徒整天给你说什么啊,平时都不坐都是乞行。他们有谈论是非曲直像你们一样?你说老子得道了,他说得道了不用说任何话,作5000字的《道德经》是个什么鬼?今天那些小沙门没有得道,说一些求道的话有错吗,不懂老子的道理,还不让人说迂腐不堪!赶紧回家学习辩论之才,狗屁不懂。(其他辩论观点请大家自行参阅,道在行中,我说万言不如自己动手看看)
牟子对于佛学的态度:作为一个学习儒道两家的学者,在对待新事物佛学进入中国的时候,保持者一个包容的态度,而周遭都是一些比较迂腐的假“道学”家,正是因为佛教有很多故事,让普通民众可以接受,而且当时王权也支持,导致很多儒家和道学者不满,我个人认为,佛教的进入是对我们文化阶级的一次严重洗礼,毕竟那时候的儒家和道家都是知识分子,必然对佛教是排斥的,一种自负与担心同时具备,而牟子从儒、道两家去驳斥那些人,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去阐述,正如他说言:由佛经也。吾未解佛经之时。惑甚于子。虽诵五经适以为华。未成实矣。既吾睹佛经之说。览老子之要。守恬憺之性。观无为之行。还视世事。犹临天井而闚溪谷。登嵩岱而见丘垤矣。可以说是比较喜爱佛老之言,而佛教才使自己明智悟出道之根本,这也就是后世600-700年间,儒学被打压,黄老之道以及佛学会大行其道,一直到宋明理学的开始,但是也是众多儒家从佛学里面得来东西所创立才慢慢改变这种状态,当然牟子也否认那些挂者佛、儒、道之徒欺世盗名,道教讲长生,结果三个道家的师傅没过多久就去世、佛教借乞讨行咋骗之事,这不是正确的学道方法和行为,而观今人依然有喜欢“双修定慧”之徒败坏佛教,还说是密宗,称自己是佛陀,得大师真传,大师的大师就是释迦摩尼佛咯,他老人家的戒律比谁都严格啊,对了还有一点就是此书有介绍老子去过印度请教佛学,佛陀祖宗就是老子,两者都是无为,因为出关之时(此处也很多说法)留下5000言《道德经》,后世之人就说此论为真,但是究竟如何,史书没有记载,后世学者多相信此书中“闻道竺干有古先生。善入泥洹不始不终永存绵绵。竺干者天竺也。泥洹者胡语(对)。晋言无为也。若佛不先老子。何得称先生。老子不先尹文。何故请道德之经。即以此推之。佛故文子之祖宗。”司马迁是一个史学家,比牟融出生要早,你牟融居然是以此推知,也有欺世盗名传扬佛学之动机啊!
”
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