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赏鉴李斯小篆《峄山刻石》

赏鉴李斯小篆《峄山刻石》

作者: 大道至简5127 | 来源:发表于2023-06-02 21:36 被阅读0次
    转自网络的李斯《峄山刻石》

    这段时间在番茄畅听上听《大秦帝国》,对李斯的才略书法有所耳闻,网上偶遇其一篇作品赏鉴,索性转发过来。

    图文摘要:

    始皇诏: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二世诏: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简介:

    《峄山刻石》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绎山刻石”“绎山石刻”“绎山碑”“绎山铭”等,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始皇诏”)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后半部分(“二世诏”)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传为李斯所书,属小篆书法作品,与《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刻石原在山东邹县峄山书门,毁于南北朝时期,现有宋代摹刻碑存于西安碑林,元代摹刻碑存于邹城博物馆。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

    赏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随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出现,文学艺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在统一的过程中,货币、度量衡和文字都被纳入制定共同遵守的标准。李斯也就是这个时期的人物。

    李斯是个政治家,官至丞相;又是文学史上的作家,他的《谏逐客书》是一篇向秦始皇申述政治主张的奏议,语言形象,音节健朗铿锵;在书法史上,李斯又是一个书法家,于统一六国文字和推进小篆的使用作出贡献。那么,什么是小篆呢?熟悉本公众号的可能在之前文末的“书法常识问答”中了解过了,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秦篆。相传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而立的 《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均为李斯所书。从文学的角度看,这几处刻石大多是歌功颂德的内容,而且千篇一律。从文体上说,是西周雅颂的沿袭,文学价值不高,有价值的是书法。

    《峄山碑》的结构是一种对称、匀整的美感。体势修长,便有向下徐徐垂落的空间。一字中有形和无形存在的中轴线,把左右两边不偏不倚地平分开来。无论一个字的笔画是多是少,每个字的造型都是如一的,反映了对于规则的严格遵守。笔画多者不嫌绵密,笔画少不见空虚,牢牢地掌握着结构的中正。进一分则紧则密,退一分则松则疏。每个字皆可沿字的中轴线形成对称,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秩序整齐之感。

    【以上图文转自网络】


    对作品上面文字已经分析地很透彻了,咱就来句大实话表达一下感受:这小篆字体挺好看的,看起来挺舒服的,有大秦帝国风采!

    “666”活动855天,60分钟阅读,100分钟听书,66个俯卧撑,6.6分钟平板撑,66个仰卧起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赏鉴李斯小篆《峄山刻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ap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