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疫间临《峄山碑》小结

疫间临《峄山碑》小结

作者: 田村散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2-29 11:55 被阅读0次

    新冠疫情肆虐,足不出户,开始临写仰慕已久的秦小篆李斯的《峄山碑》。

    1. 字帖版本。

    秦刻石三种,只有《峄山碑》字迹清晰。另外两种几乎不具备临摹条件。

    《驿山碑》局部

    2. 复印纸的特殊效果。

    疫情期间购物不便,家里的练习纸告罄,这次只好又启用废复印纸开练了。这几年我基本不用复印纸(打印纸)练字了,因为吸水性很差,很难体验笔墨纸配合的感觉。加之,各种练习纸都很便宜,复印纸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不过,我也不能否认,因为工作原因,废复印纸很多,直接扔掉会时常折磨一下我的那点俭约之心。所以,以前我时常用废书抄写大部头的经典作品,比如抄《汉书》(当然没抄完)。

    这次临写《峄山碑》,重新用复印纸,几乎没有选择,我还没有奢侈到用创造用的宣纸的练字。写惯了毛边纸和宣纸,再用复印纸非常别扭,感觉是在玻璃上写字,“锥画沙”的感觉就很难了。不过,练了两天,我就发现复印纸练习篆书也有独到的优势。一是《峄山碑》作为秦小篆,属于典型的铁线书,排斥笔画的粗细变化,复印纸完全可以支持。二是复印纸因为没有吸水性,对笔法任何变化都有反应,粗细,抖动,笔锋的位置均比宣纸敏感太多了。从练习角度,复印纸反而能清晰地反馈用笔的信息。我原来用宣纸写小篆,起笔和收笔的藏锋感觉控制的很好了,但在复印纸上,笔锋控制的不好,特别是起笔转返时笔锋时常冒出来,提示我笔法还是有问题。

    用笔有任何问题均可以反馈出来。

    上图中起笔和收笔均出现了问题。这让我发现宣纸其实是有一定“厚度”的,加之洇墨,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的“纠错”功能。从效果的角度,当然是宣纸好,但从练习的角度,这次临写小篆让我认识了复印纸的特殊价值。用这种纸有点绑着沙袋跑步的意思。

    以前用复印纸写字没有这次的发现,应与以前用这种纸写行书,随意写,对笔法效果不在意有关。

    总之,这次用复印纸的体验很独特,以后即便不缺练习纸,也可以用复印纸练字。

    3. 法度与个性

    此前临过李阳冰的《千字文》,这次是第二次集中临小篆。临李阳冰时最大的感受和注意力在笔画上了。这次临《峄山碑》感受最大的是小篆的结构非常严格,稍微一不注意就写变形了,真切体会到“法度森严”。

    如“臣”字,各个结点之间代距离都是等分的。 “皇”字自上而下各节点是等距的,不等距的也是整倍数(其中“王”字竖画最后两横之间是前两横之间距离的三倍);整个字左右严格对称。 这个字笔画之间的距离基本也是等距的。

    这次临写秦小篆,我感受前所未有的数学美。王羲之说:“初学分布,但求平均”,真是一语中的。书此语对小篆尤其适合。

    写好对称很不容易。对称结构在小篆中非常多,要写好很不容易,原因是行笔的架构不一样,写左半部时常常遮挡视线,要保证对称很不容易。但对称结构的字如果写偏了,就非常难看。

    也许有人质疑,这样严格的数学关系规制结字是不是没有个性创造空间了。我个人认为这纯粹是想多了。很多习书者太关注个性问题,觉得字没个性就没意义了,所谓复印机(古代常把临帖乱真但无个性的书家成为书匠)不是书法家。甚至有人说就是和王羲之一样也没有意义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可以写的与书圣一样的书匠。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我认为法度是基础,离开法度去追求个性如同一个人不学乐理,直接去随意作曲。以我的观察,个性是自在的,不必追求个性。即便像小篆这样法度森严的书体,不同书法家写出来的也不一样,也都是有个性的。吊诡的是,如此法度森严的书体发展出了独立的极具个性的篆刻艺术,谁又说篆书缺少个性呢。

    4. 小篆是习书的终南捷径

    练习小篆至少可以强化三个元素:一是中锋行笔,这是书法最重要的笔法;二是体验均匀结字的要领。三是铁线效果对运笔功力要求很高。

    对于第三点这次体会尤深。小篆要写出“铁线”效果需要持笔非常稳定,不能有抖动,否则脱气了,用复印纸写就更明显了。为了避免不抖,我已经感受到必须要调整呼吸,深入字境,平心静气。中国书法有腕力的概念,这个概念我认为有一定误导性,我认为腕力就是静力,是书者内在的力量,与物理意义上(肌肉)的力量关系不太大。

    我个人其实喜欢行草,但小篆我还会练习下去的。

    5. 此次部分练习作品

    这次临习此碑,凡220字,历时八天,每天约45分钟,部分练习作品如下。

    功底还差的很远!书法路漫漫,我将继续求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疫间临《峄山碑》小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pf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