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中国在梁庄》有感

读《中国在梁庄》有感

作者: 沈方 | 来源:发表于2017-08-01 15:47 被阅读0次
    家乡的麦子

    文学即是想象的艺术,更是现实的映射。

    这本书以真实的描述再现了中国乡村的转型之痛。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变得千疮百孔。

    成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普遍化、教育的落后、道德的沦陷、情感的压抑、政治、生命、环境等众多问题无比残酷而真实的发生在农村。

    我来自农村,认识到有些风俗与贫穷有关。读这本书,就是读我的家乡。我深刻且清晰的体会着这本书的所有故事和所有人物。像是就发生在我的身边。

    中国有一种荣耀叫“荣归故里”我年少时候曾经想过,有一天,我也能享受这种荣耀。但如果,现在的故乡已不是我们小时候的故乡,这种荣耀感还会存在吗?

    这本书从蓬勃的“废墟”村庄、救救孩子们、离乡青年、被围困的乡村政治、“新道德”之忧、文化的衰败等角度用采访、调查的方式描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状态。

    其中有几个故事震撼我心灵、引发人思考。


    第一个故事

    作者目睹了一个年轻人掉河里淹死了。事实上,这条河经常淹死人,有几岁的小孩,也有刚高考完的少年。每一次都伤心欲绝,亲人哭到昏天暗地。前些年,这一河段聚集了大量的挖沙厂,因为大量的挖沙,导致河底下留下了很深的沙窝。人们只会怪孩子的顽皮和不听话,却从没有动一下去追究的念头。

    我们对于农村的回忆是有清清的河水,干净的空气。但当下的农村,你很难看到这样的景色了,甚至有的河流早已干涸,而且发黑。

    河流,是一个国家的生态命脉,一个民族未来的保障,但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却把他给提前终结了。

    我们家后面有条河,记得小时候还在里面洗过澡。现在只剩下淤泥和杂草丛生。我有时候会想那么多的河水哪去了。


    第二个故事

    2009年梁庄所在的县共审理青少年犯罪案69起,133人。其中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件38件53人。也就是说有一半的比例是留守儿童。讲留守儿童先从学校开始。

    梁庄小学从繁荣到衰败。

    1981年国家给了一部分的补助,村里筹了一部分,农民出资出人工。全村建校一条心,只要是能出上力的,都过来帮忙,在上学学文化这件事上,大家都不含糊。那时他们县是全国的状元县。

    当时在整个乡里,是第一个盖小学的。当时教育组还送了一个碑:梁庄村全体干群兴学纪念碑。

    但现在空无一人,梁庄小学变成了养猪场。

    学校倒闭从大道理上说是人口流动和计划生育造成的。但真正原因是教育意识的下降和淡薄。想想现在的就业率和失业率,让众多家长不在用棒子追着孩子去上学,认为上几年大学得花好几万,还不确定出来能干什么,还不如去打工。老师也因为家长的不重视降低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学不好也不再想学,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

    初中生以后辍学率非常高,学生是百分百不想上,也上不进去。升学最大的障碍是网络游戏。家长在外打工,都是爷爷奶奶管,哪能管得住。

    小学本身的消亡,也映射了整个村庄文化氛围的消失,一种向上的精神的消失。

    村庄真正的破败并不在那些内部的废墟,学校的衰败、荒凉,才是让人感觉到了村庄的真正腐朽与行将消散。随着小学的破败,一种颓废,失落和涣散也慢慢弥漫在人们心中。

    留守儿童

    第三个故事

    王家少年,讲的是一个高中生用残忍的手段杀害一位80岁老奶奶并强奸。王家少年是班里的优等生,且文静、有礼貌。从来没有惹是生非的倾向。

    他从童年时代起,他几乎就是一个人生活。四五岁和奶奶生活,后来奶奶去世,被寄托在婶婶家。

    村里的大部分都在愤怒和指责王家少年手段残忍、道德败坏、不可原谅。只有判死刑才能达到其惩罚的目的。

    我没有办法理解王家少年在杀害的过程中是怎样的心理状态。从是非善恶的角度来说他确实是达到人性恶的边缘。无法原谅甚至不值得同情。

    不过没有人提到父母的缺失、爱的缺失、寂寞的生活对王家少年的潜在影响。

    又有多少像这样的少年,那一天天没有爱的日子汇集成怎样的呐喊。

    文静的杀人犯

    第四个故事

    梁庄所在镇一共有四家私营书店。其中一家以出租影碟为主,生意最好。

    其他三家处于半关闭状态。其中一家叫“希望书社”店里小说占据了三面墙。一面墙放着学习用品,在最角落处放着少部分的外国文学、励志类书。店里组数的大部分是镇上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几乎全是之本武侠小说。

    但有一个高中男生与众不同。每周都来借文学类书籍,像《白鹿原》《围城》以及一些散文集,他都借过。

    当我读到这里时最是揪心。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有那么热爱文学的人。在这样一个时代,知识和环境匮乏竟限制了一个向上少年的发展。

    如果他出生在城里,也许他会成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家。

    城市里的书店

    第五个故事

    改革发放后“劳务输出”一词成为决定地方经济的重要指标,因为出门打工,农民才能挣到钱。但这背后有多少悲欢离合。

    他们大多正直青春或壮年,也是身体需求最旺盛的时期,但是却长期处于一种极度压抑的状态。即使有的同在一个城市,也有很多没有条件住在一起。

    由于性的被压抑,乡村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乡村道德观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

    “性”问题的被忽略,显示出社会对农民的深层歧视。我们的政府、媒体、包括知识分子,在讨论农民问题时,更多谈及的是他们的待遇问题,很少涉及“性”的问题。仿佛让他们多挣到钱就解决了一切问题,就可以自觉的忽略不计其他问题。

    离乡的青年与壮年

    书里还有数不清的人物和故事。也有理还乱的乡村问题。

    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的建议,哪怕是一点点的引导也没有。它是一种展示,而非判断或结论。真实而客观的展示,让我们读完陷入更加深度的思考中。

    记得有一次乘地铁。一位农民工穿着很厚的工作服,衣服很脏。坐在中间的位置,他的左右两边都是空着的。旁边还有一些站着的乘客。显然他们是不愿坐在他旁边。我进去就感受到这种农村与城市的可怕的距离感。我闻到了他身上很浓的汗味,像是很久没有洗澡的味道,又像是一天就留了很多汗。

    我感受着他的辛劳,也感受着他的不易。

    何处是故乡

    这本书看完我总想做点什么,但好像也什么都做不了。好像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真诚的接纳和尊重每一位生活在这个城市辛勤而付出的劳动者。

    或许不管我们走多远永远保留那份土地赋予我们的淳朴和善良也是挽救和回馈故乡最好的方式。

    请连同爱一起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中国在梁庄》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bj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