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在梁庄有感

作者: 靥之 | 来源:发表于2017-02-23 16:55 被阅读130次

从买来手里的这本《中国在梁庄》到阅完,不到一周的时间,对爱了十几年的庆山我都未有这般的虔诚。一直以来都是几本书夹杂在一起看,散文读乏了换鸡汤,鸡汤腻了看小说。而梁鸿的这本书却是一口气读下来的,晨起晚睡都是它,即便对我来说,它略显艰涩,并不是一本很容易就啃得通透的书。

提笔打算写一些感悟的时候,却又觉得自己能力非常有限,也许会词不达意,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矛盾悲痛的情感,再者,我眼里的梁庄,和作者眼里的梁庄,还有你们眼里的梁庄,未必都一样。正所谓,我们都生活在这片天空下,可是这片土地赋予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都不对等,我们无法用同一份心境去感悟同样的生活。一个城市边缘的农村人,一个已经跳出农村生活抵达城市深处却对乡村情根深种的人,和一个一直生活在乡村或者城乡结合处的人,我们对乡村的情感,对乡村所呈现出状态的认知,都会有所差异。

所以我所表达和构建的,仅仅是我自己的思想,从我个人经历过的农村生活,从我幼小耳濡目染的乡土文化熏陶里所领悟的思想。

(一、从梁庄看乡村文化教育)

作者故乡的梁庄小学已经沦为养猪厂,小学的大门上,原本在大门两边用红色油漆刷写的“梁庄小学,教书育人”,被改为“梁庄猪场,教书育人”。看到的路人要笑疼了肚子,可是作者眼里却只有心痛和悲凉。除作者之外,我想那些曾经就读于这所梁庄小学的人,曾经只有砸锅卖铁才上得起这所小学的人,通过这所曾经那么辉煌拥有最优秀的老师和最努力的学生的学校走向社会甚至全世界的人,那些曾经在这个学校拥有了一份自豪的教书育人的工作的老师们,我想他们都是悲痛的。那所80年代通过村里集资才能得建的只有两间房子的小学,到最后改建完成的梁庄小学,它建起的时候,梁庄全村人的高兴和精神的凝聚,那个年代尊师重教的思想,都连带着那块梁庄小学建成的纪念碑被埋葬在猪槽的下方。在中国很多很多这样的乡村,小学慢慢的变成废墟,生源越来越少,学校和教育局也无可奈何,那穿透山间晨雾的朗朗读书声,已离我们遥不可及。

而今,我们不需要砸锅卖铁去上学,然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了。还在读书的孩子,只不过是因为不到打工的年龄。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更是如此,隔代的养育是溺爱,没有管教和约束。小一点的孩子,放学回家都是电视碟片一看一整天,作业无法按时完成。大一点的孩子,拿了钱就去游戏厅网吧,逃课逃学打架斗殴的太多太多。女孩子也许要好一点,但是很多男孩子到一定年纪,那种叛逆的性格,缺爱的表现都就非常明显。仿佛只有堕落,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年迈的老人要伺弄庄稼,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已是力不从心,而管教一个孩子,需要有教育上的认知和迈出疼爱范畴的约束,然而,大多数被留守的儿童都缺乏这样的环境。

甚至有很多孩子表面看来温顺纯良,可是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内里已是千疮百孔。就像梁庄王家少年,原本在众人眼里那么一个良好的少年,成绩优秀,每日早起上学,晚上回家,不打游戏,不流连网吧。他原本应该有大好的前程,可是却如何在那一年的暗夜奸杀80岁的老妪。事后,人们都谴责那个少年的罪恶,然而那个一直被留守的少年,谁又清楚他内心的苦痛呢?缺失的亲情,压抑的欲望,无法释怀的孤独,这些都是乡村留守少年所面临的问题。可是这样的现状一直都无法解决,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从现代化的建设兴起,从打工的队伍纷纷离开无法填饱肚子的土地开始,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机制的矛盾结合让农民的生活依旧困苦。亲情的淡薄,不是因为他们心里无爱,而是生活所迫。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然而中国两千万留守儿童,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呢?很多孩子从生下来几个月大,就被爷爷奶奶照顾,有的不到三岁就寄居在亲戚家里,到了法定上工年龄就出门打工,过着和他们父母一样的生活。只有少数通过读书或自身努力走出乡村的人,有机会享受天伦之乐,给予后代良好的约束和完满的亲情。而那些父母缺失的童年生活,深陷其中的孩子又是如何度过一个又一个企盼的春秋的呢?没有人去关心一个孩子的想法,因为生活如此不易,人们都疲于奔命于那个未来,如果孩子万一出了什么问题,只能认命。比如五奶奶那个掉入河里的十多岁的孙子,五奶奶并非不尽心,可是被宠坏的皮孩子,哪个是真心听话的?

一年又一年这个群体慢慢被关注走入媒体和公众的视线,留守儿童的字眼慢慢出现的新闻里。根据新闻媒体的调查走访数据显示:“中国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这些留守儿童大多习惯性说谎,孤僻,迟到逃学,盲目冲动打架斗殴。可见亲情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很大。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可以给他的世界绘上任何色彩,如果从一开始就是灰色的,恐怕一辈子也难洗掉那片暗淡。

乡村自我教育的意识是淡泊的,它的设施简陋,没有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歌剧院,书画展,没有图书馆,没有独立书店,没有培训教程。甚至当一个农民爱好文学,读几本闲书被看到都会引来一番嘲弄,乡村随处可见的,就是赌牌打麻将。闲时大家都是如此,有牌瘾的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牌桌,这样的乡村,缺乏生命的气息,如何不贫穷?我可以想象家里有一个有牌瘾的女人,那个家的样子。它一定会散发出的腐朽的恶臭,幼小的女孩头发凌乱,鼻涕横流,脸颊皴裂红肿,饿的大哭,她的衣服油黑发亮。家里随处是吃剩的方便面盒子,桌上厚厚的一层灰,没有一样东西是在它该在的地方,地上的鞋子,一只找不着另一只,凳子桌子上床头上都是脏衣服,柜子里揉的要满出来的衣服。开水瓶里没有热水,灶台上结了网。电饭锅里还有一点吃剩的稀饭,已经长了霉。我曾亲眼目睹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再牌桌上当众喂奶,幼小的孩子在吃奶,女人手里却没闲着。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永远都沉溺在牌桌的人,无论男女,人生都是有所失的。

其实作为偶尔的娱乐来说也无可厚非,可是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是环境所致,还是人心所向?其根本是他们缺乏自己改掉恶习的正能量和好的环境,很多人家里除了孩子的教科书之外都不会有一本书,被留下来的人,圈子很局限,无法接触更广阔的天地更优秀的群体,到了乡村以外的地方又显得局促,不知所措。外在没有良师益友,内在又无法通过阅读给予足够的能量和思想来改观。满足于当前,沉溺于当前,随波逐流。

梁庄建起的阅览室,基本上已经荒废了。我想不论在哪一个乡村,它的荒废都是必然。那种群体式的异样的眼神,容不得你在那个环境里,做一个向上的的积极追求内心丰盈的人。农村生活的排他性很强,虽然它其实是一盘散沙,但是他们都会抵御外来的不和谐的东西,比如《巴尔扎克和小裁缝》里,刘烨拉着那把小提琴,他说他在演奏莫扎特,人们不知道莫扎特是谁,如果说他是国外的大音乐家,那村长说不定就砸了小提琴,所以他说莫扎特想念毛主席。这才是人们真正想要的入乡随俗的文化。乡村文化的进入要有一个切入点,要把知识和人们的生活联结起来才能看到成效,只是这需要漫长的繁琐的试错。年岁渐长的人对于再教育又是排斥的,所以这漫长的试错,成败依然是未可知的。

从大学扩招开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誓言已经沦为一个笑话。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供出一个大学生基本上要耗光所有的家底,然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很多农村家庭在得失之间权衡,慢慢没了让孩子一定要读书的念头。都是持着爱上不上的态度,你读书读得好,拼命也供你,弱是不好或者一般,还是算了吧。还不如早早就出门打工,还能为家里带来一份收入。正因为家人有了这样的思想,所以孩子对于上学的态度也会发生转变,既然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那我也不必多用心了。

教育,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群体的大问题。社会发展的最终,从物质到精神,都始于教育,终于建设。它是源头,是根本,是春天的种子。一粒种子如果没有好的环境和养份,是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的。

(二、从梁庄看乡村自然环境 )

不管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如何发达,人们的生活是如何富足,可是赖以生存的环境依然是从古到今,从现在到地老天荒的大问题。因为我们活着,呼吸的空气,从土地里获得的食物,从河流得到的水源,都是生存的根本,这些东西如果破坏了,是任何发达的经济和富可敌国的财富所无法给予的。

当看到有人在垃圾桶翻找残羹潲水来做家禽的食物时,我就有意识的把水果皮、吃剩的蛋糕和面包归类在厨房垃圾里。我想,中国像日本那样实行垃圾分类只是时间问题。每个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来做这样的工作,比起那些专门进行庞大垃圾分类的的工作要轻松得多,也更容易让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国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势必要慢慢解决这些问题。

梁庄干涸的水塘,一定不是个例。在我出生的那个地方,张湾,不过是离开了三五年光景,再回去的时候水塘就干涸发裂不得不取用地下水了。水塘的干涸除了乱砍乱伐变林为耕,化工厂的污染导致的水塘关闭,还有一些砖厂对土地的挖掘,以及各种管理疏漏的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这些对自然资源的破坏,都或多或少对水塘水质和蓄水造成影响。作者在书里写到,河道里伫立的采沙设备,河流里形成的漩涡暗流,河流的终结;砖厂附近已经形成大坑的土地,那一大片空旷的土地,没有一丝生气,没有营养不能耕种,被过度开采的土地就那样枯竭,它本可以带来无限的财富,可是因为人们的蓄意而为,已经成为一片死土,可是在中国很多这样的村庄,砖厂和采沙都是很寻常的事情,过后所形成的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并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对于乡村来说,雾霾和食物的污染还特别遥远。

然而对于身在城市的我们来说,这些都是每天日常要面对的问题。你有多久没有看到蓝天白云了?城市一直都在农村的包围下 ,当我们生存的城,空气质量差到呼吸都无法正常,那么我们的农村,离被雾霾包围恐怕也不会太遥远吧?

在乡村,包括在整个中国,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依然没有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因为经济是命脉,对比经济来说,可持续发展显得不足一提,在乡村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对环境污染一词更是觉得遥远,眼前的利益才是紧要的。

高山会夷为平地,平地上的土地再也没有鸟儿的叫声,没有春日里洋槐的香味,没有夏日里桑葚的甜腻,没有秋天的落叶,没有冬日的梅林残雪,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已经变成道路的土地,或者一片被过度开采的毫无生机的荒原。水塘里再也不会像幼时那样,夏日里开出美丽的荷花,秋天里有莲藕和菱角,冬日里打鱼和挖藕。一片水塘赋予人类的财富是如何巨大,它又是如何终结?从什么时候开始,水塘里的水不再清澈,它慢慢变得黑亮发出刺鼻的气味儿呢?年复一年,在水塘边倒满垃圾的时候,在附近工厂的污水开始流向水塘的时候,它每个日夜都在发生细微的变化,每日都在努力净化每一个分子的水,直到它再也无法呼吸。

作者在书里采访的政府官员,虽然他们都在极力的做好自身的工作,但是他们也清楚,这些工厂和企业都只是应付检查, 你来,他都是规规矩矩的按照规程来,你走,他又全部都按照自己方便的来。规章制度的实施永远都在一个表面和谐的程度,没有真正控制那些污染的源头。

“那黑色的淤流,黑色的死亡,黑色的气味,让人莫名其妙的害怕。”原本的水塘,上面扔着饮料瓶,易拉罐,生活垃圾,曾经的活水,已俨然成为了一个垃圾场,变成虫蚁的的温床,而周围立着的一栋栋崭新的楼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生活变好了,住上了大房子,不用再忍饥挨饿的过日子,他们新春佳节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宴请亲朋好友,谈笑风生,享受着经济发展带给自己的幸福和富裕,可是又有多少人注意到那个黑色的坑塘,把它纳入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中去呢?那个曾经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塘,在现今美好生活面前,貌似不足一提,至少家家户户都已经接上了自来水管道。

除了叹息,我们好像无能为力去做任何事。即便我今天在这里写了它,然而看到的人都会觉得水塘的污染不会给饮用水带来任何污染,可是真是如此吗?我们的土地,我们从这片土地上种出的食物,它也是毫无污染的吗?当它还不是呼吸这种生死攸关的大问题的时候,恐怕真的没有人注意到它,可是一旦上升为大问题的时候,就太迟了。

环境是拂过的一缕春风,是山间流淌的河流,是树梢婉转的鸟鸣,是林间馥郁的花朵;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是睡前清朗的明月;是口渴时的一杯水,是呼吸时的清新气体。它跟我们息息相关,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细节里,却被我们无情的遗忘。

(三,从梁庄看农民生活)

面对现代文明下仍然改变不了贫苦命运的许许多多的”中国梁庄“,农民活着就是对抗生活最好的方式,然而连生存都那么艰难,活着又得遭受多少煎熬?当看完梁庄那些挣扎在穷苦边缘的灵魂时,我合上书,闭上眼睛,脑海里只浮现太宰治临死前留下的这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自杀数字逐年递增。怎么样对抗生活,如何走出山村,如何在现代化的春风里觅得一丝清新的空气,都是时代给我们的难题。很多祖祖辈辈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的人们,没有念过书不识得一个字,除了种庄稼好像再也找不到谋生的方式。可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代教育的高额费用,常年劳作也无法从土地里得到一丝收获的人们,又是怎样为了孩子能读书急得白了头发,但凡是有一点出路的,都远走他乡挣扎在城市的边缘,只为了孩子有好的教育。

可是留下来无力改变现状的人,仍然保留着鲁迅先生笔下的生活方式,或辛苦麻木,或辛苦恣睢。时代在变更,然而农民的生活方式却没有改变。他们仍然对某些人群里异样的人存在一些偏见,有些人虽然存在于这个村庄,却仿佛独立在村庄之外。有些人孤独的离开,失踪或者死去,仿佛跟眼前这个静谧的世界又毫无瓜葛。村庄每天清晨还是会升起袅袅炊烟,田地里劳作的人对周围的人事显得那么漠不关心。包括至亲的生命,好像都在生活之外。梁鸿笔下的人物,那些存在于梁庄边缘的人,每个村庄都有。有些人因为说话口齿不清被周围的人隔离,渐渐的就脱离了乡村这个社会群体,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比如昆生。人群里听来的那些,未必是真相,而我们眼前的昆生,确实过得穷困潦倒。如若他有家财万贯,我想人群里听来真相和对这个人的评价又是另外一种吧。习惯于茶余饭后评价他人的生活,最后得出大家一致认可得结论,这一点,几十年来从未改变过。然而很多生活的真相,不是在评论中了解的。可是农民生活的习惯,一直都没变过。

还有一些乡村历久以来的封建思想,也让人们背负了更多的累赘。没有儿子好像走在村里说话都矮人一截儿,背后被人说三道四。所以不管过了多少辈,不管是上个世纪还是现在,只要后辈没有儿子,不管生了多少个女儿还会继续生下去。那些女孩儿,已成型的被打掉的胎儿,或者刚出生就被送走的弱小生命。她们的命运又是何其波折,那些无辜的生命在封建思想的桎楛下显得那么脆弱和卑贱。而做母亲的身体备受摧残,心灵也遭受重创。可是有多少农村人会理直气壮的觉得生个女儿也不错的呢?在人为扭曲的社会环境里生存,让本就贫苦的生活雪上加霜。然而那些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封建的思想,害人不浅也无法被现代化的文明融入。那些顽固不变的思想终究会变成毒瘤存在于村庄的隐秘之处,某一天爆发出惊天的疼痛,可是即便遭受着血淋林的疼痛,人们已然趋之若鹜,追赶着”有儿才是后“的誓言去生存。

贫困生怨怼,父母兄弟,夫妻至亲,在房子和土地面前,在生存面前,都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而贫困生出的绝望,才真让人无可奈何。春梅喝药而亡,丈夫不过是回来料理了后世,又出了远门。无论谁离开了,日子都是一样要过。这种麻木的生活是他们必须的经历。光河家两个遭遇飞来横祸的成年儿女,对方只不过赔了一点钱,如此了结,是生为农民不懂法律的悲哀,还是因为农村人想法真的如作者说的很现实,”人死了,最重要的就是钱的问题“。而在光河的心里,钱真是那么重要吗?如若真是,那么他看似比实际年龄多出的苍老谁又清楚,那突然生出的疾病又作何解释呢?

死亡本是一件寻常事,但是面对死亡的麻木和生命之后的计较,让生命的逝去显得毫无价值,才更添凄凉。

余华《活着》里的人物,也同样遭受磨砺和困苦,可是活着就是对抗,然而梁庄死去的人,只让我看到黑夜里涌动的绝望,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相关文章

  • 读《中国在梁庄》有感

    文学即是想象的艺术,更是现实的映射。 这本书以真实的描述再现了中国乡村的转型之痛。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变得千疮百...

  • 读中国在梁庄有感

    从买来手里的这本《中国在梁庄》到阅完,不到一周的时间,对爱了十几年的庆山我都未有这般的虔诚。一直以来都是几本书夹杂...

  • 读《中国在梁庄》有感

    中国在梁庄是我一个小姐姐推荐,据说是马伯庸去他们学校力荐的,当时我正在读《长安十二时辰》,对马伯庸颇感兴趣,算是爱...

  • 读《中国在梁庄》有感

    这两天在读梁鸿教授的《中国在梁庄》,这是她的“梁庄”系列非虚构作品的第一部。还有另外两部分别是《出梁庄记》和《梁庄...

  • 看梁鸿《中国在梁庄》

    看完《出梁庄记》再看《中国在梁庄》,觉得《中国在梁庄》比《出梁庄记》好读。 的确是错了阅读顺序。 读《出梁庄记》时...

  • 看梁鸿《中国在梁庄》

    看完《出梁庄记》再看《中国在梁庄》,觉得《中国在梁庄》比《出梁庄记》好读。 的确是错了阅读顺序。 读《出梁庄记》时...

  • 读《中国在梁庄》

    我原不知道有《中国在梁庄》这本书,也不知道这本书描写的梁庄实际上与我如此近。那是五月份偶然的时间,烈日炎炎去银行办...

  • 乡村生死录------读《中国在梁庄》有感

    简书是个很好的写作平台,不过个人只是将自己阅读的一些书写的读后感发到这里,虽然偶尔也会写些其他类型的随感,但是不...

  • 《中国在梁庄》读书笔记 赵温娴

    中国社会下的乡村 ——读《中国在梁庄》有感 这是一个光速往前发展的时代,旋转的物欲和蓬勃的生机,把城市变成地下迷宫...

  • 《中国在梁庄》

    书中所写既是一个个乡村中个人或家庭的故事,又是乡村中所面临的一个个问题,乡村打工青年问题,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中国在梁庄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mpb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