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产神猴,第一个跳进瀑布,发现了水帘洞,水帘洞其实就是一所天然的房子。让猴群有了遮风避雨,从此可以安心睡觉躲避野兽的房子,他成了山大王,山大王独霸一方,在花果山,应有尽有,好不自在。
吃喝玩乐,时间一年一年过去。然,看到了其他猴子的生老病死,某一日悲从心中来,发觉生命短暂,快乐不可长久。年长的的猴子安慰献策说,这世上有神仙是长生不老的。于是做了竹筏,出花果山。寻师学习长生之法。
在人世间寻了几个年,看到人世间的种种现象,更是感慨,更坚定了自己寻师的决心。在千辛万苦之中来到一处名曰方寸山,听到一个樵夫的歌声,一问樵夫得知斜月三星洞有神仙。于是拜师菩提老祖习得筋斗云和七十二变。
来看一下,作者在这里用了几个名词暗示读者,所谓的学习长生之法。方寸山和斜月三星洞,方寸山的方寸是人体的穴位,方寸是心脏的位置,指的就是心,而斜月三星洞是字谜,谜底就是"心"字。孙行者在这里学习的筋斗云和七十二变,这两样本领都和心相关。比如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指的是心里突然起了一个念头可以是十万八千里,一个念头当下在上海,在东京,在外太空。七十二变呢,人心是最易变的,也是指心。这两样本领名称是在暗示,孙行者学到的本领可以随心所欲,这里他的师傅给他起的名字叫孙行者,行者,行动者,也就是随心所欲的行动者。孙行者学到这些本事以后,回到花果山,可以说一身本事浑身是胆,要干一番事业的。就像读书学业有成,毕业以后要创业一样,大展拳脚,下海、入地、上天宫。最后碰壁遇到巨大挫折,被压五指山下,五百年有期徒刑,见识到了如来佛祖的厉害。
假想第一个师傅教的是入世,一身入世的本事并没有得到逍遥自在的快乐。随心所欲的心于是需要修一修。后面第二个师傅,也就是唐僧的上场,给他起名孙悟空,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他从随心所欲的行动者变成领悟"空"的修心者。也就是变成了一个要去领悟"空"的人。悟空通过九九八十一难,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到得彼岸,最终成佛。
孙悟空的第一个阶段,当了猴王,逍遥自在吃喝玩乐,却逃避不了生老病死,于是认为要追求长生不老。孙悟空的第二个阶段,孙行者,追求到了长生之法,却不能随心所欲,失去自由之苦,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长生不老但不快乐该怎么办,可以说是在观世音的帮助找到了另一位老师,才走上了取经修心之路。孙悟空的第三个阶段修心,为了领悟空字,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的实践,最终成佛。
我们为什么要理解和实践"空",它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从孙悟空的例子里,答案已经乎之欲出了。人在牛也牛不过孙猴子。假如将人的一生分成两个部分的话,第一个部分是"色",追求生色犬马的快乐,追求物质的快乐。然而物质是一把双刃剑,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导致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从小到大的学校教育和周围的环境都教人要追求、要竞争,要卷。无视心灵的痛苦。第二个部分,叫做"空"。假如传统的教育是教人怎么得到,那么佛陀的教育是教人怎么放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个人完整的人格是色与空的结合。是斗战胜佛,想拼搏追求声色犬马的时候能拼搏,遇上挫败跌入低谷该放下的时候能放下,有完整的心灵。想想人们的一生,用去了多少的时间学习成功的学问?拥有了得到了成功了,也抑郁了焦虑了急躁了。那么现在学习"空"的学问也许是好办法。在吴承恩的《西游记》里我也看到了,从领悟"空",到实践"空",从此岸度到彼岸,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易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