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听到过这样的实验结果,这个实验是针对“我(的)更好”的想法来设定的,即考察一下人们是否觉得他们不同于普通,而是超越平均水平的(中)上等。结果是这样的,70%的测试者相信他们在领导力上超过了平均水平,2%相信自己低于平均水平,100%的测试者认为他们在跟他人相处这件事情上是超越了平均水平的,60%的测试者认为他们是在前10%的那些,25%的测试者认为他们在前1%。
看到这些数字,我们不免都要陷入惊讶和思考,不排除有适当比例的人确实是对自己进行了真实的评估,那么剩下的那部分呢?那可真的是绝大部分啊......他们的谜之自信又来自哪里呢?为什么那么多受试者都会认为自己更好?如果换作我们呢?我们自己又会把自己定位在哪里,最终结果又是否跟自己的想法吻合呢?
《超越感觉》的作者为我们给出了一些解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的更好”这个倾向都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它还会受到“其他人跟我们有同感”这个因素的平衡。很多人都会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看待自己,与其他任何不是我们的事的视角都不同,而那些跟我们有联系的事物则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了解这些并且有相当合理的把握和自信的人才能够控制住这种倾向。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这些人并不认为“我的更好”的观点是每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他们会觉得,这是他们独特的更高等的真理。心理学家们将这些人分为两类,自我中心和群族中心的人。
1. 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的人只关注自己,并且只在乎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及观点。自我中心的人倾向于自说自话,即,他们只在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完全不在乎别人想说什么。
自我中心的人有着自我的思维,而这种思维会限制人们,让他们看不到全面的视角。在他们的视角中,世界为他们存在,而这使得他们难以更好的观察、倾听以及理解。也正因此,自我中心的人很难成为精通多维度思考。
2. 族群中心
族群中心是指那些过度关注自己族群的人。我们当然会对自己的种族、宗教和文化有所认同,但这些是不过度的,常态的。
那么,如何区分族群中心的人和正常对族群有认同的人呢?一是族群中心的人的族群并不只是跟其他族群不同,而是全面高于其他族群。二是其他族群的动机和目的是怀疑。
由于族群中心的人总是想要去质疑其他族群,但从不愿意质疑自己的族群,因此他们对复杂的情况只会过度简单地回应。他们只认同一种视角,那就是他们族群的视角。他们也会将很多社会问题的矛头都指向其他的族群。
3. 控制“我的更好”的想法
显然,我们对自己想法的偏向会阻止我们发现自己想法中的漏洞,类似的,我们对自己宗教信仰的骄傲也会让我们看不到其他宗教的信仰和习惯,并忽略我们自己宗教历史中的错误。
“我的更好”的想法是多维度思考中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更多关注自己想法的时候,就更加没办法多维度去看待问题。当然,这并不代表这种想法永远都不会是客观的。它的问题在于,它会让我们丢掉评估,并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的想法是最棒的。
那我们怎样控制这份想法呢?
一个办法是,告诉自己,我们像其他人一样,也很容易受到这份影响,尤其是我们非常在意的主题。
另一个办法是,随时警惕它的出现的信号,这些信号包括我们的想法和感觉。
在感觉中,信号可能是:非常开心,赞同的感觉,想要立刻赞成一个观点不要评估的渴望,或非常不舒服、否定的感觉,想要立刻攻击和贬低一个观点的渴望
在想法中,信号可能是:我很开心专家跟我的观点一致,分析这些证据没用,它肯定是决定性的;这份观点让人愤怒因为它挑战了我一贯想的,我拒绝考虑。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是像上述一样反应的,那就可以合理地了解到我们是“我的更好”思维的受害者。如果你愿意,就强迫自己公平地考量整件事情,抵制它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当然,这并不容易做到,我们的自我会给我们一千个让自己沉溺于自己想法的冲动的理由,但我们作为多维度思考者的进步取决于成功的抵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