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章,帕尔默教授在介绍求真共同体时,一直在渗透一个核心关键词——缩影式教学,即为聚焦。
但是在本节——共同体:变异与障碍中,他却举出了不同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共同体所能达到的妙境。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我们已经接受了“学生围坐成一圈,共同探究处在原性的伟大事物”,这才叫求真共同体。
但万事万物都会有例外。
1.声情并茂讲授也能吸引孩子
在本书刚开始时,帕尔默就很郑重的谈到他的一位教社会思想史的导师。
人家就擅长从头到尾一个人的独角戏,而且是声情并茂地讲授,学生只管记笔记就行。
该教授其实很怕与学生面对面,那会使他会浑身不自在。
看来又是一个不善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学究型教授。
但你不服气不行,人家这种风格效果奇佳!
我们还是随着帕尔默教授的笔触,来看看这个教授与众不同到底在哪里吧。
①故事+戏剧
原来这位导师讲授课的内容既包含有涉及该学科的事实,还会即兴表演与之相关的一些戏剧,比如讲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观点,还随之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这样就调动了听课者的想象力,天马行空的、主动的想象,这个时候学生就主动与学科之外的不少区域发生了连接——能身临其境,能感同身受,能沉浸其中……
再加上导师的个人魅力与众不同,渊博的知识、睿智的大脑、时不时蹦出的金句,怎能不收割下面一群又一群小迷弟小迷妹?
试想,我们的课堂上,老师若能“手舞足蹈”,入戏一样的“本色出演”,学生怎能不被带动起来,被点燃起来呢?
帕尔默非常感谢他的教授,因为教授的课堂让他感觉到自己与“戏剧”几乎融为一体,而且还不动声色的自动脑补,亲自“参演”了课堂“情景剧”!
就这样,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悄然形成——一堂好的教授课,也能将关于伟大事物的“戏剧”径直植入孩子们的心中,并以独特的方式完整的体现了求真共同体。
无怪乎有人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双方全情投入,效果焉能不佳?
②以爱为底色
以爱为底色,静心做教育。
这是我们的高局长在全区教育大会上对教育人提出的“十字方针”,高度凝练,同时直击教育本质。
帕尔默的导师之所以能赢得学生的青睐,另外一个秘诀就是以爱为底色。
这位导师博览群书,与诸多伟大的思想家多有神交,同时,他也深切地关心、关爱他的学生,由衷希望他的孩子们能从自己的“老朋友”那里学有所得,他的“老朋友”就是由他的学识和想象力构成的。
只是他用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呈现本心的独特方式,把他平生所学最得意的介绍给孩子们。
因为有了爱做粘合剂,一部分学生就被吸进了这个强有力的共同体中,学生能与老师所营造的美妙意境中那些已逝者交谈,甚至能倾听来自过去的声音……
于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在思想这个无极限的自由王国里,师生携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此等妙镜,实在妙不可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37c8963de6fb365a.jpg)
2.真诚感谢必能构建互赖师生关系
帕尔默还谈到了自己的一次真实经历。
这次经历,让他敏锐的意识到:老师其实更需要学生的帮助,这样,师生的相遇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那是一次一个半小时的特约讲课,台下坐了150名早已习惯老师满堂灌、只需被动听的学生,这从“老师已激情澎湃讲了一半,下面还是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就可见一斑。
相信你我都曾遇到过不止一次的这样尴尬局面吧。
帕尔默跟我们一样,他坦言,这样的课就像是示众的绞刑。
陷入焦急、尴尬的他,随便抛出了一个低级得不能再低级的问题:有谁愿意带头谈谈自己的看法,或随便提个问题?
这其实就是下意识地抓住了一根不知道能不能救命的稻草。
事后,帕尔默反思说自己违反了“提问要明确、具体”的原则,但当时那情景是真尴尬,以至于紧张地忘记了这一茬。
所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一个看起来和老师一样焦虑的孩子,似是为了减轻老师的难堪,举手了……
一切从那一刻开始柳暗花明起来,不管孩子们举手之后的回答声音是否洪亮,仪态是否大方,观点是否鲜明,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和感恩:
——俯下身面向举手的同学做“加油”的手势
——彬彬有礼的用“请”、面含微笑的说“谢谢”等礼貌用语……
秘诀就在这里:
我们要像学生依赖我们一样的去依赖学生,这样就能构筑师生相互依赖的关系,就更容易走进求真共同体。
我们说“请”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真的需要学生;
我们说“谢谢”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真诚的感谢学生。
这样,师生之间的隔阂会悄然消散,充满惊喜与活力的学习会发生在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身上。
这,不就是教育最美的愿景吗?
3.正确认识评价
本小节帕尔默还谈到了影响共同体真正发生的一个障碍——分数。
有人认为取消分数才能形成共同体,因为在老师给学生打分数的模式下,师生关系处于地位与权力的不平等,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彼此剑拔弩张的对立局面。
人们真的能在地位与权力毫无差别的情况下产生共同体吗?
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这是无处可循的乌托邦,这其实上是完全放弃了共同体。
所以我们有必要认清打分数背后的评价机制。
一个共同体要想兴旺发达,必须包容各种功能之间的差异,比如谁是领导者,谁来确定界限,如何衡量共同体的最佳标准?
这些是评价需要发挥的功能,否则,不管观察是否准确,观点是否合理,假设能否验证,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一股脑堆砌在一起,教学如何得以顺利展开?
分数在这里就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
分数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随时作出调整,方便渐入佳境。
表面上看,评分代表的是权利,实际上我们该探究的,是如何利用这个权利取得更好的结果。
在我们给学生作出评价语的时候,学生已经把部分命运交到我们手上,反过来,孩子们是否学有所得,也代表着我们的部分命运实际上交到了学生手中。
所以我们要扔掉自己所谓的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
要明白,我们的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依赖学生——我们必须在共同体当中才能互赖、互惠、互利、共成长。
这,才是真正的求真共同体。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e363abf2b1cac47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