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连续花了两个下午,每个下午至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终于理清楚了所有的消费清单。连续半年以上的数据对消费行为进行归类,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我们要买的东西其实不多。
这和我之前的认知有一点点偏差。
之前一直以为要花钱的地方那么多,要买的东西那么多,你看网上到处各种各样的东西,吃的,用的,穿的,玩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经过这次用心将消费归类才发现,其实买东西就像知识一样,也是有最小必要消费的。
就比如我这次通过梳理自己的消费清单,对消费项目进行归类,总结出每个月必要的消费其实就只有那么几种,吃为了活下去,衣服为了不让别人看不下去,社交满足人是群居性动物,交通出行为了生计。
当我把一大堆数据进行汇总、筛选、归类,清楚地了解原来我的钱都花在哪里了。
身边几乎所有的小伙伴或早或晚地有理财意识,正如我们所有人都知道的,很多老师会告诉我,理财的第一步就是要清楚我的钱花在哪里了。
对啊,我的钱,你的钱都花在哪里了?这句话我听过不止5次,但是真正开始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钱到底花在哪里了,这还是算是正正经经的第一次。
为什么说这是正正经经的第1次呢?
曾经听过一些老师告诉我,唉,理财的第1步是要知道钱花在哪了,钱花在哪了那不就是记账嘛。这个动作一直在做,真的就像以前小时候写流水账日记似的,就非常清楚的记什么时间我花了多少钱干了什么。那时候我不知道这记的就是没有灵魂的账本儿。
为什么说没有灵魂,我们记账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清楚自己的钱到底花在哪里了,绝不是简单地应付差事式地罗列出这样,那样的数据。所有记录的目的都是为得出一些结论,得出一些数据报告,为自己以后的行为,决策做引导。当然这是我们的中极目标。
对于只是心里知道要清楚自己的钱花在哪到行为上开始着手记录自己的消费,这个过程也是有一点点艰难的。
简单分享我在这条路上的“狗血”和蜕变,也算一种抛砖引玉。
其实记账是个好东西。关键是看你怎么用,怎么记,怎么看待这件事儿。
我曾经尝试过手动记账,APP记账,或多或少都有半途而废的时候,几经废除几经又重新捡起。在我没有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消费结构,消费分类,消费预算之前我都没有放弃。
所以第1步你得从心里认可,至少模样上你得认可这种行为。
第二个要注意的心法,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式,市面上有很多很多个APP,你可以从中挑选一个和自己气质相符的保留下来。
第3个要注意的地方,如果你已经是一个理财高手,请忽略。如果你是一个刚刚要开始起步的人,请给自己多一点点时间和耐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们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听了一些大佬们的建议,或是听了一些理财高手的分享,不禁自贬,天呐,我的消费简直是一塌糊涂。嗯!从今天开始我要洗心隔面,重新做人,每一笔账我都要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时候我们很容易对自己提出一些特别苛刻的要求,包括其中有一个就是每一笔账我都要记得清清楚楚。
没有必要这样苛求自己,给自己一个月或两个月的试用期,在这段试用期里面,只需要有意识地开始记录这个行为就可以了。当然有一些小伙伴的意志力特别厉害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调整。
其实,知道自己的钱花在哪里,记账或许不是唯一的途径,它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却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既然它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一个有效达到目的的途径,那么我们就要让这种行为越来越符合人性,即使最终不能完全吻合,但至少要适应,只有越来越适应越来越符合我们的认知行为,才有可能做的久一些,只有做的久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数据库,最终得出一些有效的数据参考和结论。
如何让这种原本就反人性的行为不那么和自己的舒适区相违背?
那就是让这种行为越自然,越舒适,越和自己当前的生活贴近,越容易养成这种习惯。因为相似性是最容易一起走下去,走得更远的。
在记录的过程中,尽可能找到一款自己喜欢的方式之后就一直保持在同一个平台上。因为将来我们要做数据统计的时候,如果多平台操作会增加统计的难度,无形之中也在让我们与这个好习惯渐行渐远。
记住,最习以为常的,最自然的,才是最可能和我们相伴相行最远的伙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