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去年9月在英国出版,今年2月在国内出版,作者赫拉利7月份也到访了中国,所以现在谈论这本书连"热点"都趁不上。虽然早就看了《精英日课》的解读,但电子书原著最近才读完。万SIR说写读书笔记是对一本书最大的尊重。而我认为对待这本书,必须精读再写才能算尊重。因为,这实在是一本太牛的书了。
比如,有的人看完此书,第二天再看希拉里和特朗普的电视辩论,觉得就像看俩小孩吵架似的。
比如,谈到未来,乐观主义者认为科技进步会使我们生活更好,悲观主义者认为人工智能将会统治世界、贫富差距会加大、环境会恶化等等。这些观点放到这本《未来简史》里,连做个前言背景都不配。
又比如,我自认为“三观”端正,经得起奇谈怪论的撩拨,容得下两种观点的对撞。看后却发觉自己其实也是“满心优雅,一地砖瓦”。关于宗教与科学、国家与社会、习俗与演化、算法与意念,以及经济增长、人工智能、基因改造等话题……赫拉利都给出不一样的视角。就算你是老司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刷新一遍——注意,我不是用的颠覆一词——“三观“并不容易颠覆、也不容易毁掉,老司机们要的是迭代和升级。
这根本在于——作者很厉害。尤瓦尔•赫拉利,以色列历史学家,年纪不大,却是公认的通才。也正因为他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将生物学技术科学最新进展、社会政治经济演变、心理学动物学意识理解等等综合起来,才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点深入的见识。
最神奇的是,我居然从一个以色列作家的书里,找到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
全书总共有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和引言,但是篇幅比较长,信息爆点也比较集中,没有时间看全书看这一部分也是不错的。第二部分(智人征服世界),着眼于智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揭示人类这个物种相比较动物的特别之处——虽然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把这个问题讲的很清楚了,但既然这本书要讨论人类化身为神的未来,为了理解未来超人类和人类的关系,也就有必要参考下过去人类是如何对待动物兄弟的。第三部分(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着眼于人类在过去几千年怎样创造了这个世界,从而站在了今天这个十字路口——包括我们是如何深信人文主义的信条,从而把人类作为所有意义与力量的来源的?而这样的信条又会对经济、社会和政治有怎样的影响?它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艺术,以及我们最隐秘的欲望的?第四部分(智人失去控制权),则是回到21世纪早期,描述我们目前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未来。为什么想实现人文主义反而会导致它的崩塌?追寻不死、快乐和神性,又会怎样动摇我们对人文主义的信念基础?有什么迹象正预示这个灾难,又是怎么反映到我们每天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上的?如果人文主义确实已经难以为继,什么可能取而代之?这一部分并不是单纯的哲学思考或空谈未来,而是仔细审视智能手机、约会的做法和就业市场,从蛛丝马迹中判断未来将会如何。没有这些预测,这本书也就不能叫做《未来简史》。
当然,读书笔记最重要的是要提炼干货,为了不让自己的总结显得狗尾续貂,这篇笔记就延续《日课》关于该书的七个核心观点提炼,并在这个框架下谈点体会。
1、学历史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摆脱历史的枷锁,让我们在现实世界更加自由。
2、人比动物强在人能通过某种假想出来的意义,把众多的人给高效地组织起来。
3、推动社会变革的不是我们对真实现实的认识,而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
4、人文主义就是现代世界的宗教,自由主义是体验最好的一种人文主义。
5、现代科学证明,自由意志和自我,其实只是人类的幻觉。
6、计算机算法比人更了解自己,算法会拿走绝大部分人的意义感和体验。
7、数据主义会成为未来的新宗教。
第一个观点:学历史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摆脱历史的枷锁,让我们更自由
(一)今天的现实,只不过是偶然事件的历史枷锁而已
比如说,欧美中产阶级花很多时间去维护家门前的草坪。但草坪只是个历史的产物,工业革命之前,草坪是个非常好的身份信号,因为种草坪既贵又没用,一看就是贵族家的东西。所以当时人们崇拜草坪。后来人还崇拜草坪,就只是历史习惯而已。
又比如,《哈佛中国史》中提到,中国古代妇女缠足,最初不过是舞女为了追求轻盈乖巧,结果刚好迎合了儒学思想对妇女的要求,慢慢地所有女性都开始缠足,母亲将自己受到的戕害又传给女儿,直至演化成为一种全社会的“道德“准则。《白鹿原》中白嘉轩能够坚持不给白灵缠足,在那个时候是很可贵的反叛。
当我们用这个视角去审视身边的很多习俗、惯例、规定、观点的时候,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产生源头在哪里?演化过程怎么样?关键转折是什么?——也许我们就不会那么容易被现实束缚住思想和手脚。如果别人为你设计了1、2、3条道路供你选择,你也可以试着尝试找到第4条。
(二)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摆脱历史的枷锁
预测未来最重要的并不是指路未来,如果经过讨论,能让我们选择其他道路,而让预测不能成真,那反而更好。如果做了预测,但什么都不能改变,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在19世纪中叶,卡尔·马克思提出了卓越的经济见解,并据以预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冲突将日益激烈,无产阶级必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马克思当时十分肯定,革命将率先发端于工业革命的领头国,例如英、法、美,接着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 我们今天知道,这个事情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测发生,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忘了资本家也会读书。
资本家学习、采纳了马克思的判断时,也就随之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改善工人待遇、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让工人参与政治,等等。这些行动不仅没有让无产阶级专政登上西方历史舞台,甚至西方民主制度还一度被福山提升到“人类历史上的最终制度“在世界上广泛宣扬(详见《历史的终结》)。当然,仅仅二十多年,世界的演化就证明福山错了,他忘了社会主义也会向资本主义学习,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太厉害——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要为全人类探索全新的制度和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们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和道路,关键要适合民族特性和本国国情;没有一成不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中国也在改变马克思主义。
如果你认真看了赫拉利对主义、宗教、制度、政体、国家、民族的产生和发展的解读,加上你再明白“历史的永恒不变就是变化““历史的演化通常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人民推动历史而不是精英推动历史“这些道理,也许你就能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
上面的例子很好地揭示了历史知识的矛盾。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历史学家的作用不是在紧要关头告诉我们下一步的历史一定会往哪个方向走,反而恰恰是告诉我们你可以想象多种不同的可能性,让历史往一个不一样的方向走。
(三)欲知未来,必须先了解历史
赫拉利说,历史上一直困扰人类的三大问题是饥荒、瘟疫和战争,现在因为科技、经济和政治进步,这三个问题我们都控制住了。但我们智人永不满足,现在要干三件大事:追求获得永生、追求幸福、直接成神。
关于人类战胜饥荒,书中列举了中国的成就——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在罗马召开,专家们肯定地告诉了世界各国代表一个恍若世界末日的前景预测: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走向灾难。但事实上,中国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经济奇迹,当今世界,虽然仍有不少人苦于粮食匮乏和营养不良,但也已有几亿中国人摆脱贫困,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不再受到饥荒之苦。在全球范围内, 肥胖甚至已经取代饥饿成为了更加需要面对的问题——2014年,全球身体超重的人数超过21亿,而营养不良的人口是8.5亿,预计到2030年,人类会有半数身体超重。 2010年,饥荒和营养不良合计夺走了约100万人的性命,但肥胖却让300万人丧命。
同样的是战争,在远古农业社会,人类暴力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15%;而在20世纪,这一比例降至5%;到了21世纪初,更是只占全球死亡总数的约1%。2012年,全球约有5600万人死亡,其中62万人死于人类暴力(战争致死12万,犯罪致死50万)。相较之下,自杀的人数有80万,死于糖尿病的更是有150万。现在,糖可比火药更致命。
人类过去的成就给我们今天带来的启示在于:历史不会允许真空。政治家、科学家、投资人、银行家等社会精英们绝对不会容忍无所事事,他们总要找点事情干,当然,这个事情绝不仅仅是谈谈情、写写诗、做做爱做的事。
成功孕育着野心,而我们最新的成就也推动人类设下更大胆的目标。我们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健康与和谐,而由人类过去的记录与现有价值观来看,接下来的目标很可能是长生不死、幸福快乐,以及化身为神。在减少了饥荒、疾病和战争之后,我们现在希望能够克服年老甚至战胜死亡。在拯救人民脱离各种不幸之后,我们现在希望他们能够幸福快乐。而在提升人性超越挣扎求生的动物性之后,我们现在希望把人类升级为神,让智人化身为神人。
赫拉利甚至详细介绍了三个目标的实现途径:比如,通过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实现器官的再造、思维的定制,通过药物和电信号使人随时感觉愉悦和嗨皮。最终,一旦科技让我们能够重新打造人类的心灵和身体系统时,智人就会消失,另一个全新的过程即将开始。
而这些目标就算一时半会没有达成,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逼迫我们不得不及早认识并做好准备。以寿命增长为例,前不久听了一本书《百岁人生》,说今天的00后将有一半能活到100岁以上,我们在未来又该如何划分人生阶段?30岁还在读书、40岁还没结婚、60岁还没退休、70岁再去学习、80岁再换个人结个婚?政治领域更加极端,比如,让普京继续在位90年又如何?再想想,如果人本来就会活到150岁,那么在2017年,掌控莫斯科的还会是斯大林,139岁,老当益壮;毛主席,124岁,年富力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还是公主,等着从122岁的乔治六世手中继承王位,至于她的儿子查尔斯王子,可能得等到2076年才能继位。
第二个观点,人比动物强在人能通过某种假想出来的意义,把众多的人给高效地组织起来
(一)“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吗?
有句话是“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工业革命至今,所有现代国家的一切政治学说,从自由民主到纳粹党,都包含了这个基本假设,这就是人文主义的基础——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但人一开始就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吗?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告诉我们,至少过去不是这样。
采集狩猎时代并不认为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人会狩猎,狮子也会,人跟其他动物都是一样的。
农业社会,人驯服了动物,凌驾于动物之上。为了固化这种征服感,人类编织了基督教和上帝这个谎言——基督教宣布,上帝只给了人永久的灵魂,而其他动物都是没有灵魂的!所以农业社会的人认为神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人是第二个可宝贵的。位列其他所有动物之上。
(二)让人宝贵,强于别的动物的是“意识”吗?
进化论一出现,神的说法也被颠覆了,人就需要一个更新的理论,来说明为什么人就比其他动物高级。赫拉利对工具说和智力说都比较鄙视,在他看来倒是有一个理由值得一提,那就是“只有人有意识”。
但是生物学家解释不了意识。事实上科学家能给的最好答案是人根本不需要意识。想要了解人脑的决策过程,预测人的行为,只要通过神经信号传递解释就足够了,我们完全可以把人就当成一台计算机——意识,只不过是这台计算机的一个额外的副产品,也可以说是“精神污染”。
既然人根本不需要意识,而且动物也有意识。所以“人有意识”,也不能被当成“人是最可宝贵的”的理论依据。
(三)人类厉害的,能让人群实现大规模的灵活合作的,不是意识,也不是个人想象出来的主观现实,而是所谓“互联主观(Intersubjectivity)” 。上帝、国家、金钱、公司、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互联主观。
比如说,婚姻有什么意义,钻石美元人民币有什么价值?但如果身边很多人都认为结婚有意义,大家都认可钻石不止是石头、金钱就是财富,那你结婚赚钱就很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一种联合想象。
人比动物强就强在人能通过某种假想出来的意义,把众多的人给高效地组织起来。单个人的力量很有限,集体合作才是关键。
联合想象会不停地发生改变。过去很多人相信上帝,后来就都不信了;今天我们相信自由和民主,可能再过一段时间,这两者都变成了可笑的东西。
赫拉利说,历史学家最关心的,就是在每一个时期,人们共同想象、虚构出来的故事是什么。而在此时此刻,我们不但有更强的联合想象,而且还要用这个虚构的意义去改造世界甚至改造自己。
第三个观点,推动社会变革的不是我们对真实现实的认识,而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也就是宗教的力量
在网络上,我们常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当一部分人在国家取得重大成就,发自内心发表喜悦和祝贺时,另外一部分人——往往是那些自诩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就会讽刺他们的爱国热情——你高兴个什么劲儿啊?国家不过是虚构的东西,爱国不过是幻觉而已。
键盘侠们说的没错,国家这个概念以前并没有,是后来虚构出来的,只有这个国家中的每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但键盘侠们也错了,难道虚构的就没有意义吗?
金钱是虚构的,但没有钱万万不能;学位证书是虚构的,但在找工作时博士与小学差别还挺大;上帝也是虚构的,但每天有数十亿人向他祷告。现在的情况是,虚构的比真实的重要得多。
赫拉利说,人类文明的基础就是我们可以构建共同的想象,使得各个共同体能够凝聚起来。
虚构的强大力量,不在于他距离真实的远近,而在于他是否能够把更多的人结合在一起,并促进他们的合作。几百人形成种族、几千人形成部落、百万人形成民族、上亿人形成国家,大家朝着一个目标——不管是美国梦、中国梦还是亚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不断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变革。
赫拉利认为,从广义上讲,主义、梦想这些东西都可以视为“宗教“。
(一)“宗教”的定义。满足下面这三个特点的,就是宗教:它有一套号称不是人发明的,而且不能被人改变的道德法规,要求人们必须遵守;它给人们一个许诺:只要你遵从这套法规,就会有什么什么好处;它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设想的社会秩序。
(二)宗教与修行。从上面的定义来看,修行者反而不是个宗教徒。宗教是个交易,要求教徒别问那么多为什么,接受我所订立的秩序——你只要按我说的规则办,我给你许诺一个好处。可是修行者是天生的革命者,拒绝交易,非得问个为什么不可!
赫拉利甚至引用了一句禅宗的话,说对真正的修行者来说,应该“佛挡杀佛” ——如果你是个真正的修行者,遇到有人把佛学也变成一个宗教,并且规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纪律给你这么一个交易,那么你应该把这个佛也给打破掉。
马丁·路德和佛陀一开始也是修行者,他们自己修行没问题,可是等到他们有了追随者,需要联合更多的人一起做事的话,就必须得写下一点什么东西,比如说戒律和规章制度,以及自己对这个事业的理解。可是这样一来,他们写下的东西就是新的宗教规则,他们实际上就是创立了新的宗教。
(三)宗教与科学。可能很多人认为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的,但仔细分析他们的内涵,其实他们更像是夫妻关系——它们都相信自己掌握的是真理,只是科学关注的是力量,宗教关注的是秩序。科学告诉我们方法,宗教解决道德问题——它们共同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
(四)宗教、道德与科学。宗教给人提供的道德指引,通常分三步。赫拉利举了个例子,应该允许堕胎吗?天主教反对任何形式的堕胎:
1.道德判断:人的生命是神圣的!——对此科学无话可说,你说是神圣的就是神圣的吧。
2.事实陈述:生命在受孕那一刻就已经产生了,所以哪怕还只是一个受精卵,也不能被堕胎。——这里,科学很有发言权。
3.道德指引:基于前面的道德判断和事实陈述,天主教要求不能堕胎。
如果科学家判断受精卵没有生命,你这个指引就说不过去。所以如果你懂科学,虽然你也得信点什么,但你可以用科学敲打宗教。
第四个观点,人文主义就是现代世界的宗教,自由主义是体验最好的一种人文主义。
(一)赫拉利说,人类在“上帝已死”这个时代真正的应对策略,是人文主义,这是当前最大的宗教。
人文主义,倡导我们崇拜人性,用人性取代过去宗教里神的位置,用人的体验,给外部世界制造意义。
说白了,就是你应该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过去是上帝说了算,现在是你的内心说了算:你感觉好,就是好的;你感觉坏,就是坏的。
(二)人文主义的最大分支:西方国家的主流思想——自由主义。人文主义,倡导我们崇拜人性,用人性取代过去宗教里神的位置,用人的体验,给外部世界制造意义。就是你应该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人文主义公式:
知识=体验 X 敏感度。
体验决定了认知的广度,敏感度决定了认知的深度。
所谓体验,也就是我们的意识,就是你所经历的各种感觉、感情和想法。
所谓敏感度,有两层意思。第一,你不能光有经历而不重视体察你的体验。第二,你必须允许这些体验来影响你甚至改造你。
赫拉利说:“我们的一生之中,有时候我们伤害别人,或者被伤害;有时候我们同情别人,或者被同情。如果你去注意体会这些伤害、同情的感觉,你就会越来越敏感,那么这种体验对你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道德知识。逐渐你就会分辨对错,成为更有智慧的人,这就是人生的旅程。”
人为什么活着?活着就是要追求尽可能广的体验,以期从中获得智慧。
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我们干什么事情都是在追求体验。苹果公司不是卖给你手机,而是卖给你一系列的体验;去高档饭店不是为了吃顿饱饭,而是为了体验环境、音乐、烛光……以及食物。
(三)人文主义的三个派别: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自由主义认为不管是谁,每个人的内心体验都是重要的,都会让世界变得更丰富多彩,所以你应该赋予所有人自由表达的权利。社会主义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自由主义者太过强调个人的感情,尤其是太过强调了每个人自己的感情。 进化人文主义者,则认为“所有人的情感都重要”根本就不对,有些人就是比另一些人强,我们应该让那些优秀的脱颖而出。
第五个观点,现代科学证明,自由意志和自我,其实是人类的幻觉
(一)自由主义重视每个人的体验,这是基于三个假设:
第一,我有一个不可分割的“自我”。
第二,这个真实的自我,是完全自由的。也就是说我有自由意志。
第三,没有人比我自己更了解我自己,只有我才知道我想要什么,不能让别人替我做决定,不管他是谁。
(二)科学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证据,这三个假设都是错的。
第一个假设:我有一个不可分割的自我。
答案是错的。左右脑实验,证明人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左脑通过嘴说出来的,不是右脑想做的。右脑通过手写出来的,却不是左脑想干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做的实验表明,人有两个自我——”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也证明人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
[体验自我]评估一段经历的时候,对这段经历的长短没有感觉,只在乎这段经历中感受最强烈的部分,和结尾的部分。这叫做“峰值— 结尾规则”。
[叙事自我]一直都在讲故事,让我们感觉自己生活得有意义。同样是挨饿,如果叙事自我说这是为了下午的体检,我们就觉得没什么;如果叙事自我说这是因为没钱买饭了,我们就会觉得很悲惨。
第二个假设:我有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科学家说的自由意志,是人能不能*选择*自己的欲望。
答案是不能。老鼠实验证明,人的欲望并不受意识控制,意识是受欲望控制。
科学仪器可以先一步知道你“想”干什么。不但如此,科学家还可以控制你“想”干什么。
第三个假设:没人比我更了解自己。
答案是错的。计算机算法就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为了“你自己的利益”,你,我,我们大家,都应该让算法替我们做决定。
(三)自由主义的三个假设全被颠覆,自由主义真没意义了。
第六个观点,计算机算法比人更了解自己,算法会拿走绝大部分人的意义感和体验。
(一)世界有三个趋势,对应着人的三种不同的命运:
第一种,人工智能如此强大,人作为一个工作者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都没有了,那么政治经济系统就会认为人没有价值。
第二种,也许人类整体还是有价值的,但是每个人作为个体,是没有价值的。
第三种,也许有些个体还是有价值的,但他们是经过了生物学升级改造的“超人”。
(二)二十一世纪,全体人类将会被技术进步的趋势给划分为三种人:无用的人、没有自主的人,和神人。
“无用的人”——工业革命带来了无产阶级,现在人工智能革命也会带来一个新阶层:一个对经济和军事来说都没有用的阶层。
“没有自主的人”——作为一个整体,也许有价值。但是他们作为个体可能还是没有价值,因为他们也许会放弃决策权。
(三) “神人”——也许还真有一种人就不受算法控制,而是控制算法。他们是利用生物技术主动升级了的人。
未来,算法控制普通人,而精英控制算法。我们能够成为哪种人,该做哪些准备?
也许人类什么都可以被取代,但是创造力和想象不会,我们也许可以从中着力。
第七个观点,赫拉利做出了他的终极判断,他认为,数据主义就是未来的宗教
(一)神人有副作用:人的体验能升级,但是也能降级。市场和经济系统要求他们做出这些升级的同时,也会要求他们把另外一些认知能力给降级。
比如我们现在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原始人有非常敏锐的嗅觉。他们甚至能闻出来*恐惧*的味道——当人恐惧的时候,身体会散发某种化学物质。这个能力现在已经退化了,因为跟多人相处的时候这个能力没用。古人很可能比我们有更高的注意力,走到陌生环境能迅速识别各种细节,这个能力现在大多数人也没有了。古人——也包括现在极少数的一些人——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梦境,甚至做一个“清醒的梦(lucid dream)”,这个能力我们也没有。
我们的智力是升级了,但是这些另外的感知能力实际上降级了。技术人文主义者这条路走到最后将会无所适从。他们会再次面临*意义*危机。
(二)从数学角度,我们可以把一个人、一个动物、一个公司或者一个国家,都想象成一个数据处理系统。如果你把每个人都想象成一个处理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信息交流,那么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整个人类历史,就是给这个系统增加效率的历史。
(三)科学实验的判断,再加上这三个实践的趋势,自由主义大势已去。二十一世纪正在酝酿新的宗教。一个叫“技术人文主义”,一个叫“数据教”。“万物之网”就是新的宗教。从宗教的三大特点来看,数据教比技术人文主义更有吸引力。这就要求:
1.你要不断连接与体验,最大限度生产信息;
2.你要不断分享,不能控制信息,哪怕是你生产的,不愿别人知道的信息;
3.所有人居于数据之下,数据比人宝贵。人性只是宇宙数据流中的一个涟漪。
全书的结尾,赫拉利邀请我们继续关注三个大问题
1、生物真的只是一堆算法吗?生命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2、智能和意识,到底哪个更有价值?
3、如果那些没有意识但是有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是什么样的?
这三个问题涉及到全书的基本假设,当然,随着科技进步,随着个人思想的转变,答案也会不一样。思考的过程就是一次奇妙的思想试验。这本书最可贵的在于,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思想实验(科幻小说《三体》也是由多个思想实验组成),比如,得知自己就是一台计算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读完全书,我们都体验到了——我们没有真实的自我,也没有自由意志。我们比计算机多一个主观体验,也就是意识,但意识可能只不过是个精神污染,计算机完全可以假装自己有意识,并且通过图灵测试。如果意识和智能是完全独立的,现在我们引以为豪的任何技能,在原则上,将来算法都可以做到。而且算法会比我们做得更好,甚至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到时候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听算法的。
如果赫拉利说的这些都是对的,那么结论就是,人生,根本,没有,真实的,意义。一切意义都是幻想出来的。
但这有什么不好呢?别忘了幻想可是智人在动物界中特有的超能力。我们正在并且还将生活在虚构之中,我们不妨:
继续维护各种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想象的共同体。
继续增加我们的体验,提升我们的敏感度,从而扩大我们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继续追问我们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这个标准就是要符合我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但是!因为我知道这些是虚构的,所以——
如果有个共同体要我作出牺牲,我会看这个牺牲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在我经历事情,增加体验的时候,我知道我对这件事的解读只是一个主观看法,只是我的叙事自我讲了一个方便的故事,我不应该执着于这个看法。
当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我会告诫自己,现在内心深处最强大的那个声音,可能它选的是错的!一本刷新“老司机”三观的书——《未来简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