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我们对世界最早的印象,家庭是每个人最早的“学堂”。
父母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一直是社会热点话题。
当人们探讨一个成功人士是如何成功、一个犯罪分子是如何走上不归路时,总会去关注他的原生家庭。
但,家庭真的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吗?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太美了,我相信很多读者都是被它的译名吸引过来的。
如果在书店里看到《教育》或是《教育之名》,我们或许不会过多驻足。
译名的确定可谓是一波三折,也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不同语言的魅力。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自《圣经·诗篇》:“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个是“逃离”,一个是“找到新的信仰”。
塔拉•韦斯特弗,美国历史学家、作家。
1986年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
她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2018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这本书的可读性很高。
作者用精彩的文字记述了自己极其特殊的成长经历,以及她是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它不应该被当作一部励志故事,它是一个作者自我救赎的经历,探讨“教育”。
同样,也是一个家庭的故事。
(首发于公主号:一纸西胡)
一眼望得到头的人生
这是个偏离社会轨道的家庭。
塔拉的童年,是在大山,在垃圾废料场度过的,除了废料场和大山,她几乎一无所知。
她的耳边不是读书声和上课铃声,而是无休无止的机器的轰鸣。
她不用担心书本上的知识,她担心的是怎样在操作机器时不要受伤。
塔拉的家庭不是她的保护伞,甚至会让她一次次的置身于危险中。
父母放任哥哥肖恩对她施暴。
他曾无数次的羞辱她,叫她妓女,把她打倒在地板上,扭拽着她的头发,把她的头塞进马桶。
“肖恩暴力危险,而父亲是他的保护者。”
那是和我们相差甚远的经历,遥远的让人害怕。
她有一个偏执的近乎神经质的父亲。
塔拉的父亲是一名摩门教教徒,他想让每一个人赞同他“虔诚”的训话,从不允许家中任何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声音。
他从不相信医生,从不去医院,就算是家人受了重伤也没有得到医治。把生死和健康寄托于上帝。
逃避政府,禁止孩子们去上学,认为学校是政府用来洗脑的工具。
“我把孩子们送到下面那所学校,和把他们交给魔鬼有什么两样。”
他为远不存在的“世界末日”忙忙碌碌。
他们在物质上并不贫穷,只是精神上的贫穷让他们无法富裕。
在那样的生长环境和精神控制中,被那愚昧的思想禁锢着的人,似乎只有那么一个活法。
“我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将会如何……我猜有一天,我也将成为一名助产士。我不知道未来哪里有大学的影子。”
正如塔拉所说的那样,她觉得她根本逃不开这个泥潭。
而从塔拉决定去上大学开始,父亲一直在试图阻挠她。
先是用他的上帝说施加精神压力,在发现塔拉为自己的学费攒钱时,他又一直让塔拉为其他东西付费,以耗空她的积蓄。
从她想要飞往外面的世界开始,她的家庭就不再是她的坚实后盾、她的港湾。
以爱之名的伤害,更让人痛彻心扉。
她在自我追求和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里痛苦挣扎。
是什么,改变了她的命运呢?
是教育。
即使再荒芜的过去,也有过植被的生长
作者把过往生活中的阴暗和光明都写了下来。
有时父亲的做法,在我们旁观者看来甚至有些矛盾。
儿子泰勒违背家庭的宗旨,离开了家去外面上学,投靠了“敌人”,和叛徒无异。但父亲还是想着“世界末日”生存时,要开车去接上泰勒。
他不允许女儿穿着“暴露”的衣服在大庭广众跳舞,但他又凑钱,支持女儿去镇上的剧院里唱歌。在演出时连着买两天的票,坐在前排看自己的女儿。
即便极力反感塔拉去上大学,他在听闻女儿在大学里过的艰难时,也曾对她说过:“会没事的,宝贝。”“钱的方面也许我能帮上忙。我们会解决的,开心点儿,好吗?”
尽管这是短暂的柔情。
虽然父亲偏执愚昧,但他也是位父亲,一位爱自己子女的父亲。
“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在豆瓣上,我看见一句高赞的短评:
在他荒诞偏执的观念里,你依旧不能否认爱的存在。
即便是那样的一个人,也会有爱家人的温情。
他在信仰允许的范围内爱着自己的家人。
你没有办法真正的怨恨这样一个人。
还有具有暴力倾向的哥哥肖恩,塔拉遭受着来自肖恩的家庭暴力。
塔拉大部分的痛苦都是他给予的,不论是精神还是肉体。
但两人也曾有过一段算得上快乐的公路旅程。他也曾教她骑马,在马匹受惊时救下了她。
在塔拉经济困难面临退学时,给了她救命的一百美元。
尽管塔拉遭受了那么多的伤害,来自亲人的伤害。但她也遇到了很多善意和帮助。
他们帮助她走出来,帮助她重塑自己,让她和过往告别。
万物皆有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外面有另一个世界
“是时候离开了,塔拉……外面有另一个世界,一但爸爸不再在你耳边灌输他的观点,世界就会看起来大不一样。”
在哥哥泰勒的影响下,塔拉打开了那扇大门。
她去书店买了大学入学考试学习指南,看着书页上满是她陌生的符号。
她通过自学的方式考入了杨百翰大学。
在那里,家庭为她塑造的世界观被各种人事物冲击着。
她意识到自己过往被灌输的观念似乎不是那么正确。
身边人的生活方式和她所接触过的是那么不同。
在“新世界”里,她接触到了无数新的观念、新的事件,在学校的礼堂里,她开始窥见人类历史并思考自己所处的位置。
“我意识到个人对过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将永远局限于别人所告诉他们的。我知道误解被纠正是什么感觉,改变重大的误解便是改变了世界。”
她走到了剑桥大学的石雕钟塔前,走进了哈佛大学的怀德纳图书馆里。
“群山依旧陌生而险恶,但我想留下来。”
教育,是自我发现的过程
说来让人惊叹,尽管塔拉的家庭禁止他们上学,不让他们接受正常教育,可他们的家里走出了三个高学历博士。
这本书,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
塔拉没有过多的讲述自己获得的学位和荣誉,也没有说长篇大论的学习方法。
她着墨更多的还是从接受教育前后的生活和思想上的变化。
以及她是如何打破十七年来扎根灵魂的观念,在裂缝中挣扎,吸收新事物新观念,重塑自我。
“我不知道是什么引起了这种转变,为什么突然间我可以与过去伟大的思想家们交流,而不再单纯对他们肃然起敬?”
国内的出版社在与塔拉联系时,塔拉说,她想强调的不是自己的成就,而是得与失之间两难的境地。
我们在书中看到了一个由过往和现在组成的她。
一个通过教育的力量,找到自我,获得新生的大山女孩。
塔拉认为,教育不是狭义上的职业培训,而是广义上的自我创造。真正的教育,不应该只注重于工作技能上的培养。
她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访谈时,这样谈论教育: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
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
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
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
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现在,让我们回归文章开头的那个老套又常被提及的问题:
“家庭,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吗?”
答案显而易见,塔拉用自己的经历向我们证实了:
决定你是谁的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
但即便接受教育,我们也要知道,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真正解放我们的思想。
世界异常丰富,大多都是未知。
而已知,就像一个巨大的框架框住了我们。
是教育,让我们学会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