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事说,上网课的气氛给我的感觉就是沉重、庄严、肃穆……就感觉几十双眼睛盯着你,但是却说不出一句话。
我以为只有我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这几天好像有点转变吧,开始上网课上完一节我心堵一节,是那种力不从心,有劲没处使的那种隔靴搔痒,是那种你的咆哮还是呐喊都无力回天的失落亦或捶心顿足、拍案而起都无法根除心底某个角落的痛处,隔着屏幕,问题总觉得讲不透,讲不到点,学生的灵魂扣问就觉得指不到位。物理上讲力与力之间是相互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等大的,有多大的作用力,就有多大的反作用力。可现在的线上让你觉得,作用力根本就不会产生什么反作用力,你用力咳嗽都咳不出胸口的那块痰。现在想来,物理上讲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前提是同一接触面啊!
慢慢的我调整自己,投软文、视频等,敦促班任政策加码,转变之前常规讲授模式,加料、加料等等吧,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那种神圣感和使命感荡然无存,怎么说呢,多多少少还是欠缺点面授的那种仪式感吧,可能学生也会感受到那种微妙的变化吧,不,这两者之间应该是大相径庭呢。
有人说,“看过春风十里,见过夏至未至,试过秋光潋滟,爱过冬日暖阳。全都抵不过一句:我想见你。”face-to-face的真实强烈,踏实可感不止适合恋人,还有别的,就比如学生和老师之间,比如……
一次次因为某些政策被隔在家里,那种惦记来得那么深,来得那么认真,这一点真的不能骗自己的。孩子们有时候不听话,不懂事,气人,跟他们吼过、怒过、训斥过、罚写过,也曾有过如梗在喉,那种感觉,有时候,一时半会过不来劲过。
而在被隔在家里的当口,似乎这些都不曾发生过,烟消云散,消失殆尽。记忆里是他们一张张的笑脸,小星星映在他们的眼底,闪烁着求知欲的光,是一个个曾经在一起陪伴的小美好,在记忆长河中隐隐发光,“晴天雨天,昨天今天,每天每天”。

有人说,记忆总是很美好,因为,它会发酵。“落日和晚风相拥,曾相遇的路口,记忆盘旋了很久”。特别治愈,给予人温暖和力量。
是吧,那些失眠的夜,瞪眼望着天花板,辗转反侧,从卧室到沙发来回折腾,我一度觉得自己抑郁了,特别可怕,怎么就不困呢?而被释放后,一路狂奔状来到学校,踏进门的那一些刻,眼泪唰的就下来了,我一度问自己,我是不是太感性了,我是不是真的有点轻度抑郁?不管怎么说吧,我深知,那一刻,我的眼泪是幸福的,在心里更加认定自己,我爱教育,我爱我的学生,我眷恋这三尺讲台的魔性,和映在我身上的点点星光,似乎我的灵魂都跟着挺拔了一节呢,而这,皆因有你们啊!
还依稀记得自己再次踏上讲台,目视下边所有学生,我们目光对视,喜不自胜,我想说,那一刻,我是激动的,听到你们跟我说,老师,我都想你了,我的心是暖暖的。“你能不能再近一点,满足我心中小小的需要,其实你并不知道,在我心中你最美,就像雨后天边的那道彩虹。如果明天的路你不知道往哪走,就留在身边做我老师好不好,我不够宽阔的肩膀,也会是你的温暖怀抱,如果你疲倦了,变得风风雨雨,就留在我身边做我老师好不好,我一定会承受偶尔你的小脾气,或许我还会还你……”你们唱给我的歌,真的有被感动。
昨晚,本来躺下也不困,阅读打卡任务完毕,似乎睡着了吧,2点多又醒了,看了俞敏洪对话武大哲学系赵林老师,洋洋洒洒讲了很多,我努力读了几近全部,最最深刻的还是赵林老师讲到:坦率说,我今年已经68岁了,但这么多年,我只要往讲台上一站,我始终能找到一种感觉,那种感觉就是我始终离不开讲台的原因。我人生的座右铭喜欢用马丁·路德的那句话——“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只能站在这里。”当然他有他特定的宗教情怀,但我就喜欢用这句话,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只能站在这里,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课的时候,如果首先不能感动自己,也很难感动学生。
深以为然!借用赵林老师的话,抒发下自己的内心小独白,好像心里宽敞了不少。想起一首歌,我对着白云画上一颗小心心,再等着大风吹过来再寄给你,天空飘落好多好多蒲公英,每一颗都载着“你们”给我的“回忆”……风里雨里,我在讲台等你!你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