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路上》:放肆狂欢,只因对自由、对真实自我有着最深刻的渴望

《在路上》:放肆狂欢,只因对自由、对真实自我有着最深刻的渴望

作者: 日月照书时 | 来源:发表于2020-04-15 18:17 被阅读0次

    文 | 深夏晚晴天ZMH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该流派的作家性格粗犷豪放,他们不修边幅,蔑视社会的法律秩序。与尊重传统的主流文化不同,该流派追求自发的艺术创作,渴求无序、狂欢状态的浪漫主义情怀,他们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主流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也由此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作为该词语的创造者以及该流派的典型代表,杰克.凯鲁亚克却将这一种流派界定为“极乐的”——他认为他们这个群体是“极乐的一代”。

    然而,不管是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还是“极乐的一代”,这个流派以其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离经叛道的作品主题和背弃传统的创作理念,一直都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若想了解垮掉派作家的群像,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绝对是不容错过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作品当中,垮掉派作家的重要代表艾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以及作者本人,都能在故事中找到原型。

    《在路上》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就是一群蔑视传统的年轻男女,多次结伴穿行全美,在路上,他们吸毒、狂欢、听爵士、性放纵,极尽享乐,最后做鸟兽散去。这个看起来疯狂无比、荒诞不经的故事,不仅反映了美国战后年轻一代的精神空虚和浑浑噩噩的状态,也通过这群年轻人不停地在路上追求自我与自由,鼓励人们勇于挑战传统、追求精神自由。

    1、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

    2015年,河南省实验中学的顾少强老师向学校提交了辞职申请,在辞职信上,顾老师写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随后,这份辞职信被传到了网上,迅速走红网络,引发了民众的热烈讨论。

    虽然该辞职信只有短短的10个字,但却被称为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对很多人来说,诗和远方一直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求,但却很少人能做到像顾老师这样潇洒,勇于对一成不变的生活说不,转身就走。更多的人,是不满当下的生活,内心渴望远方,却始终不敢行动,既害怕前途未知的风险,又不愿放弃当下的生活。在迷茫彷徨中前行,始终只能不情不愿地活着。

    在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中,主人公萨尔和他的朋友狄恩、卡洛等年轻人同样也是活得迷茫彷徨。在二战后压抑又沉闷的社会环境里,这群年轻人没有选择顺从与忍耐,而是通过不停地上路,在路上狂欢,以此表达对高压时代的不满,寻求自我的解脱。

    在书中,萨尔一行人几次横穿美国大陆,他们靠着沿途搭便车或开车来完成自己的长途旅行。在途中,他们盗窃、把妹、泡酒吧,整日浑浑噩噩、疯疯癫癫,只寻求此刻是否活得尽兴,从不考虑明天。

    用传统的主流观点来看,这群年轻人离经叛道、简直无药可救。但这种癫狂行为的背后,其实映射着二战后美国年轻一代迷惘、不知所措的精神困局。在现实生活中,垮掉的一代蔑视权威、无视传统,只愿意凭自己的意愿而活,不愿遵循死板固化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在生活中,萨尔一行人显得与周围的社会格格不入,他们想要追求自我与自由,却又找不到宣泄的出口,于是只好不停地上路,在漫长的路途里释放自我,活得尽兴自在。

    我们常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当心灵深陷迷茫困顿,无处解脱时,不妨让身体上路,用旅途的美景喂饱心灵,让心灵在自由自在的旅途里重新苏醒。

    2、热情癫狂、玩世不恭,却不乏对美的发现、对生活的体验

    当我们在一种生活方式里生活久了,难免会产生厌倦与烦闷。多数时候,我们只是麻木地重复着日复一日的生活,没有心思也没有心情去深入体验生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

    2020年,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如果我们不是被迫要宅在家里隔离,想必很多人都不会意识到,能够正常出门、正常上下班、正常生活是一件很平凡却很珍贵的事。日常里忙忙碌碌的我们,更多地只是在图一份生存,而不是认真地体验生活。

    在《在路上》里,萨尔、狄恩、卡洛等一行年轻人虽然活得疯疯癫癫,一直在路上自我放纵,但这群疯狂的年轻人在疯狂享乐的同时,却没少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他们其实是用这种与传统主流观念迥异的生活方式,去深入地感受生活的每一刻。

    在书中,萨尔是主人公,也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当他们一行人穿行美国大陆时,萨尔会对沿途的景色进行详细地描述,透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辽阔大地上的山川、平原、沙漠、城镇、乡村……

    萨尔在进行自己第一次长途旅行时,他还从好莱坞的一个书摊上偷来一本书。然而,当他搭乘巴士飞快地穿行在亚利桑那沙漠时,当他面对这一路的美国风光时,他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我宁愿研读这一路走过的美国风光。每一处隆起、每一段抬升、每一片伸展都让我觉得不可思议,都叫我渴望。

    事实上,这段内心独白,正是这群行为乖张怪异、大胆又放纵的年轻人最真实的写照。他们不满枯燥无味的生活,哪怕要忍受颠沛流离之苦,他们也要坚持上路,他们对沿途的风景、对旅途里的生活充满着无限的渴望。

    而在这一次又一次漫长的旅途里,我们也随着他们的经历,透过他们的眼睛,去看到平常生活里极容易忽略的美景,小到每一个天黑、每一场日落,大到每一处风土人情……

    在这群癫狂的年轻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也在他们的旅途里,重新发现深入体验生活的快乐。

    3、迷茫困顿里依旧保持着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

    凯鲁亚克的写作风格受到比波普爵士乐的深刻影响,十分强调自由。作为凯鲁亚克的经典代表作,《在路上》开创了与传统写作相对立的“即兴式的自发性写作”,由于这种写作方式是随着思维与情绪而动,在文字的真实感、自由感与快感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但结构和形式也会因此显得混乱不堪。

    《在路上》也因为这种意识流的行文风格一直饱受争议。不过,这种行文方式来讲述一群疯癫的年轻人疯狂的生活却是再好不过了。

    在书中,凯鲁亚克除了展现美国辽阔大地上的自然美景、社会习俗和风土人情,更多的,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疯狂的生活方式,来表现垮掉一代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

    书中的人物、无论是主人公萨尔、朋友迪恩还是卡洛,在他们的人生经历里,在不同的旅程里,都没少迸发出富有哲理性的思想。而这些深刻的思想,也得以让读者在享受旅途美景的同时,更加深入地去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个人的命运。

    比如在最后,当萨尔一行人结束了几次漫长的旅行,终于都回归自己的生活时,在结尾,萨尔坐在新泽西的河岸码头,看着辽远的天空,看着绵延至西海岸的旷野荒原,萨尔思绪飘飞,“那黑夜庇佑大地,黯淡所有的河流,笼罩山峦高峰,包裹最尽头的海岸,没有人,没有人知道将有什么事会发生在什么人身上,除了渐渐老去的孤寂残败”。

    由眼前之景引发的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在书中比比皆是。这也让这群癫狂的年轻人,活得比任何庸碌的人们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1951年,凯鲁亚克仅凭一台打字机和一卷120英尺长的单倍行距打字纸,这20天的时间里一鼓作气地创作出了这部27万多字的《在路上》,虽然看似是即兴创作出来的作品,但实际上凯鲁亚克已经为这个故事酝酿了4年。

    虽然故事情节简单无比,行文风格也略显怪异,但《在路上》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所体现的对自由的追求,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深受人们追捧。

    如果你对当下的生活不满、如果你也迷茫困顿,不妨读读《在路上》,或许能从书中这群癫狂的年轻人身上,从他们奇特的人生经历、从他们看似疯癫实质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中,找到一丝希望和方向。

    (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路上》:放肆狂欢,只因对自由、对真实自我有着最深刻的渴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lh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