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于对二战的好奇,最近读了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有一些我之前不清楚的地方终于拨云见日,自己也对二战——这一近代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痛的战争,产生了一些愚见,在这里整理整理,挑一些印象深刻的点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image如何评价二战的发生
引用丘吉尔的一句话——二战是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战争。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就是因为一战对德国的惩罚是极为不合理的。
一战对德国的处置方案主要是由英法美三国在巴黎和会上制定的。法国在一战中收到的打击最大,所以法国人要的是和平和赔款;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是一位民主主义者,所以美国人要的是民主;英国当时还是世界第一大国,他们要的是利益和自己的霸主地位,所以英国更像是一根搅屎棍。三国的目的各不相同,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德国既要割地赔款——这让德国人愤怒,同时美国又向德国提供了贷款——这给了德国人力量,最后在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分子煽动下,德国人开始了复仇。
仇恨,金钱,引爆者,这就把德国引向了一条不归路,但是只有这些是不够的,毕竟德国当时工业还不能说是世界顶尖,况且,德国法国当时跨莱茵河而治,想当年东吴借助长江天险而拒曹魏,法国借助莱茵河天险,德国的坦克装甲部队是没那么好进攻的。所以这里又出现了一位关键人物——绥靖政策的张伯伦。
张伯伦是丘吉尔的上一任英国首相,当希特勒当选德国元首的时候,英国的首相就是张伯伦。张伯伦当时也看出了战争的苗头,不然他不会这么频繁的接触希特勒,但是他制止战争的手段,竟然是希望能够跟希特勒用谈判的方式,企图”祸水东引“(希望德国能先和苏联掐起来,借苏联之手消灭德国),甚至还同希特勒有过多次私人谈话,事实证明这是妄想。当德国跨国莱茵河的时候,法国人是拒绝的,英国当时作为欧洲的大哥,竟然也没有出面制止,直到德国进攻奥地利的时候,张伯伦才发现为时已晚,只能引咎辞职。
所以,二战的发生,不仅仅有美法一战埋下的因,又有英法绥靖政策种下的果,而希特勒,只是这一切大背景下的最后一环,不能说没有希特勒,就没有二战。
苏联真面目
不可否认,苏联在二战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苏联人民为了抵抗德国,也付出了近乎3000万人生命的惨痛代价。但是,苏联真的像历史书上说的那样力挽狂澜且道德高尚么?
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苏联是不跟德国人开战的,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苏联和西欧、德国是三方对弈的状态,英法希望通过绥靖政策,祸水东引,但是狡诈的德国人直到,苏联远没有法国这么好欺负,所以德国和苏联为了自己的利益,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image在这个条约的制约下,苏德在战争初期没有爆发战争,德国人有时间去进攻波兰和英法,而苏联人这个时候是安心准备德国人的进攻吗?不是,他们这个时候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瓜分波兰。我们知道,波兰大部分是德国人,所以当时波兰有句话——”我们宁愿被德国占领而不是苏联占领。德国人奴役了我们的身体,苏联人摧毁了我们的灵魂。”可见苏联在波兰犯下的滔天罪行。
操心完西线战事之后,苏联又开始担心北线,为此,他们进攻芬兰,芬兰是肯定招架不住的,最终芬兰被苏联占领。所以后面芬兰人是先打完苏联人,再去打德国人。
等欧洲战时了却之后,苏联对于东线的日本也伸出了爪牙。战争爆发的时候不去管,一是因为西线这边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二是因为那时候的日本太过强大,等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苏联也露出了本性。他们大张旗鼓的对中国东北强取豪夺。中国政府层一度曾严厉抗议苏联,苏维埃政府却以中国东北部是伪满洲国,是日本殖民地为托词。吃相极为难看。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不能用我们老百姓的眼光来看,但是苏联这样到处惹是非的行为,实在让人不喷不快。所以,苏联确实是力挽狂澜,但是其余的……就这样吧!
二战著名将领
-
朱可夫
朱可夫朱可夫,苏联陆军元帅,我不敢说他是二战中最会打战的人,但是绝对是二战中力挽狂澜的人,如果不是朱可夫元帅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英勇表现,如果不是那句”背后就是莫斯科“,二战的历史很有可能被改写。 朱可夫元帅对战争是有预见性的,基辅战役,无论是曼施坦因(德军著名将领)还是朱可夫元帅,都意识到这是没必要发生的战斗,曼施坦因要快速攻下莫斯科,朱可夫要在莫斯科部署防御力量,但是希特勒要攻基辅,斯大林要守基辅,最终苏军损失惨重,朱可夫还被免职。随后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朱可夫重返前线,下令死守列宁格勒,并调集高射炮部队来应对德国坦克,德国人的血染红了溪流,最终,他们守住了列宁格勒,德国人没有办法,只能放弃列宁格勒,转而进攻莫斯科。 既然德国人去了莫斯科,朱可夫元帅自然也被调了过去,德国人发起进攻已经是1941年10月份,马上入冬,留给德国人的时间不多,所以,这次德国人的进攻可谓是集齐全部力量的最后一战,但还是背朱可夫元帅守了下来。最终,德国人因为补给线太长,缺乏过冬的武器装备,德军损失惨重,只能由攻转守,最终还是在东部战线败下阵来。
-
德国三叉戟
德国陆军三叉戟,分别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用我爸的话说:曼施坦因擅长战略,古德里安擅长练兵,隆美尔擅长战术。这点我是赞同的。
[图片上传失败...(image-8da566-1549717768248)]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语: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原名埃里希·冯·莱温斯基(Erich Von Lewinski ),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并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三大名将。
曼施坦因,绰号闪电凶神,如果说古德里安和隆美尔是闪电战的獠牙,那么曼施坦因就是闪电战的大脑。入侵波兰,推进法国,进攻苏联,曼施坦因都是以参谋长的身份参与。但是由于他与希特勒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很多关键节点都没有把握住,所以德军还是给了盟军机会,比如敦刻尔克——如果德军继续进攻,那么英法翻身的时间可能要推迟若干年;比如基辅战役——如果德军不进攻基辅,那么莫斯科保卫战的时间就能提前,如果不是因为莫斯科的冬天属于苏联人,那么莫斯科的秋天,会不会属于德国人呢?
image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5日),德国陆军大将,军事家,是“闪击战”的创始人,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的德国陆军将领之一。
古德里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提倡坦克与机械化部队使用于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推动者,在他组织与推动理论下,德国建立了一支当时作战最具效率的装甲部队,屡屡击败敌军,是联合兵种作战和前线指挥等战争型态发展的推动者。
古德里安是陆军战术“闪击战”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赞其“闪击战之父”,与曼施坦因、隆美尔被后人并称为二战德国三大名将,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帝国之鹰”。
他参与波兰、发过和苏联的作战,正如他的绰号——坦克怪杰,他给德国带来了全新的作战方案,就是依靠坦克装甲,通过坦克的高机动性和强大火力,快速占领敌人战略要地,这就是为什么闪电战这么快的原因。
古德里安对近代战争的影响,不仅仅只有他的思想理论,他还付诸实践,主持改进和试制新型坦克,隆美尔在北非所使用的虎式坦克,就是在古德里安的主持下改进出来的。
隆美尔埃尔温·隆美尔(德语:Erwi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出生于符腾堡邦海登海姆市,纳粹德国陆军元帅,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
隆美尔绰号“沙漠之狐”、“帝国之鹰”,与曼施坦因与古德里安一起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1] 。1910年7月从军,一战时随军开赴法国,后又在东线与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作战,被德皇授予蓝马克斯勋章。一战后曾担任过步兵营长、陆军学院教官。1938年隆美尔少将任元首大本营司令。1940年2月任德军第7装甲师师长,使该师赢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1941年1月希特勒挑选隆美尔中将任驻非洲军团军长。他到达北非后,不到两个月,就迅速扭转了北非战局的初期局势,被提拔为上将,1942年6月被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隆美尔被卷进了密谋推翻希特勒的计划中,在希特勒的逼迫之下,隆美尔被迫于在1944年10月14日在卡车上服毒自尽,时年53岁。 [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璀璨将星中,能够做到生前声名显赫,身后殊荣不断,特别是被敌对双方都认可的,只有隆美尔一人。对他的评价也逐渐趋于两极化,支持的人将其称为纳粹战神,他高明的军事素质和出色的战术指挥才能,受到了许多军事爱好者的尊崇,甚至是著名军事家的尊敬和崇拜;反对的人根据他战略的失误,将其称为“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但鉴于隆美尔既曾经是希特勒麾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又是纳粹政权的侵略工具,因此也被称为“二战纵火犯”。
因为隆美尔元帅是我初中历史老师最喜欢的二战将领,他也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二战将领,他也是丘吉尔最尊敬的对手。相比于前两位,他的级别最高——陆军元帅。他是沙漠之狐,在一望无垠的沙漠,本来意大利被打的抱头鼠窜,十个师被歼灭,但是隆美尔一来,战争局势就被扭转,英军节节败退,最后因为补给的问题,还是被蒙哥马利击败了。
隆美尔人气这么高,是因为他不仅仅战争能力出众,他也是以为道德高尚的将领。在沙漠,没有什么地利可以利用,没有什么天险可以守,双方拼的就是战术,在隆美尔将军的摩托部队穿梭在沙漠之际,英军的补给一次次遭遇袭击,并且通过诈术,把英国人打的团团转,这就是一个将领的战术天赋的体现。而道德方面,在希特勒迫害犹太人期间,他曾多次出手救助犹太人,对于希特勒的严词喝令之下,他也不杀俘虏。这就是为什么只有隆美尔,才能受到敌我双方的尊重、人气能这么高的原因。
-
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是很符合美国人形象的一位将领。他是盟军最高指挥官,不会向隆美尔一样参与到一线作战,他的特点更多在于他的威信。美国人在同盟国中是老大哥的形象,那么艾森豪威尔在盟军中就是老大哥的形象。也是得益于他在二战中树立的威信,对他后面当选美国总统起到了很大作用。
-
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
英国最有名的将领,为什么丘吉尔要吹隆美尔?我觉得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家的蒙哥马利在非洲沙漠上打败了隆美尔,所以只有把隆美尔吹得越高,蒙哥马利才能越强,虽然实际上英国的战争天赋着实不高。说实话,我对蒙哥马利军事天赋的认可程度,并没有上述将领那么高,他之所以能打败隆美尔,根本原因还是德国人多线作战压力所造成的补给问题。但是蒙哥马利作为英国最有代表性的将领,还是需要提一下的。
以上是二战中的一些将领,他们大部分都是活跃在欧洲和北非战场的陆军将领,相比于德国和苏联的将领,英美法的陆军战争天赋并没有那么高。但是二战不仅仅只有欧洲,如果说欧洲是苏联打德国,那么另一块主要战场——太平洋战场,就是美国打日本,美国和日本的海军在当时都是世界顶尖,代表人物就是美国的尼米兹和日本的山本五十六,但是因为丘吉尔并没有参与到太平洋战场,所以本书对太平洋战场的叙述也不多。
德国为什么会输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德国人输的原因:
-
希特勒的惨无人道
这一定是德国人输的最主要原因。想想当年刘皇叔,为了招揽人才,笼络民心,花了多少工夫在树立自己的形象上面。为什么形象这么重要?为什么诸葛亮要写出师表?就是因为一个正义的借口,对于一个战争的实施是多么重要,但是希特勒因为自己的儿时经历,就这么大张旗鼓的残害犹太人,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他是失败的。
-
希特勒的瞎指挥
希特勒同其他国家元首一样,总是不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一定要瞎掺和,如果说去北非打英国是为了意大利的盟国利益,还似乎有那么点情有可原,那么这两件事就是他百口莫辩的只会错误。
一是去掺和法国战场,不相信曼施坦因能打法国打的这么快,让德军修整,给英法联军留够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间。二是去掺和苏德战场,一定要曼施坦因去打基辅,本来他们是计划冬天之前结束战斗的,绕了一下基辅,就没那么多时间去打莫斯科了。打不下莫斯科,那么德军在苏联是撑不过冬天的。
-
盟友不给力
意大利是一如既往的扮演者猪队友的角色,所以并不对意大利这个盟友抱有希望。这里我要说的是日本。
本来德国的如意算盘,是希望日本从东线进攻苏联,德军从西线进攻,因为苏联东西跨度太大,必有一方要跨,这样轴心国的胜算可以加大。但是日本偏不,他们偏偏要去太平洋上招惹美国,原因是他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得到了大笔赔款,而这笔赔款最大的投入是在海军,毕竟日本作为岛国,海军自然是第一要发展的。因为中国的海军战斗力差,日本的海军没有给天皇效忠的舞台,所以他们就要去太平洋打珍珠岛,虽然一开始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美国毕竟国家实力摆在那里,所以日本从他们进攻珍珠港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说的差不多了,写了很长,肯定会有写的不对的地方,望各位看官多多指正,轻喷,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