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父亲”这一期的《朗读者》,其中父亲魏世杰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1964年,魏世杰作为核物理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接受国家的委派,前往青海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在戈壁荒滩上,他隐姓埋名26年,和邓稼先、钱三强、于敏等科学家一起,为国家的国防事业核武研究奉献了全部心血。在魏世杰的脑子里,深刻印着许多场惊心动魄的爆炸事件。同事的牺牲、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这些不仅没有稀释掉魏世杰的勇气,反而让他感到身上担子的坚实。他甚至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在他看来,核武器的研发是在为国家打造一个坚固的盾牌,如果必须付出生命,那一定是光荣的奉献,是专属的使命。
而同样因为事业性质的特殊,魏世杰必须隐姓埋名地生活。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26年。由于魏世杰的夫人和他从事一样的行业,夫妻二人每3年只有16天的探亲假。
作为祖国母亲的儿子,魏世杰把青春岁月无悔地奉献给了氢弹事业;但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魏世杰必须忍受亲人分离的悲伤与思念。每一次离别,都带着这样的痛,撕扯着魏世杰的心。26年后,魏世杰终于可以回到山东老家和儿女团聚。
但命运的残酷在于,它并没有许诺给魏世杰一个子孙绕膝的退休生活。魏世杰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患有先天性智力残疾的儿子和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儿。因为家里有两个病人,77岁的魏世杰到现在还认为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总是愧疚年轻时没法给儿女更多的陪伴,所以想尽最大的努力去减轻孩子们的病痛,补偿成长过程的缺口。
最开始,魏世杰不得不照顾儿子魏刚的所有生活细节,甚至连洗脚、洗澡都需要他的帮忙。他知道自己不可能陪儿子走完一生,为了慢慢培养儿子的独立能力,魏世杰写了一份《魏刚守则》。现在,魏刚已经做到了好几点,魏世杰还在慢慢引导他做得更好。他总希望,魏刚能够尽量独立,这样,自己就不必牵绊太深地离开这个世界。
可这份牵绊,不仅仅来自儿子魏刚,女儿海燕的病情也压在魏世杰的心头。双重的担心时刻缠绕在他的日常生活里,这一份缠绕包裹住对子女义无反顾的爱,成了魏世杰生命里最深的羁绊。女儿海燕的问题甚至比儿子更严重,她经常在半夜将魏世杰从睡梦里叫醒,让他把地上的一根头发捡起来,又或者命令爸爸将碗里盛放的水全部倒掉,如此反复20次。面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海燕,魏世杰一开始有点不耐烦,但后来,魏世杰带着对女儿的心疼越来越耐心,他知道女儿自己也在承受痛苦,他想用最耐心的照顾去缓解女儿的痛。有些时候,女儿对于父爱,有着和正常孩子一样的感知能力。海燕曾两度尝试自杀。自杀前,海燕写了一封遗书,在这封信里,她写道:“爸爸妈妈,你们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妈妈,我这一辈子不能报答你们,我下辈子报答你们。”看到那封信,魏世杰心里的爱痛交织到达了顶峰。报答两个字太重,魏世杰的心里从来没有要求过回报。他总认为,父亲就该永远站在孩子后面,是靠山,是帐篷,是磐石,是支柱。义无反顾,又义不容辞。
至于回报,他觉得现在,女儿能在自己腰酸背疼的时候给自己吹一吹,儿子能帮自己出去买点小东西,哪怕只有微小的关心,魏世杰心里也已经知足了。他的心里仿佛有一口永不枯竭的井,只要一点水的滋润,就能让这口井源源不断地流淌出爱的甘流。这口井在灌溉的,不仅有两个孩子,还有魏世杰的夫人。2007年,魏世杰的夫人因为两个孩子的病情,精神受到一些刺激,也得了精神分裂症。有一次因为发病而自杀,抢救过来后,夫人拉着魏世杰的手,说的第一句话是:“老魏,我看你太累了,我要是死了也许你就能轻松一点了吧。”那一刻,魏世杰泪流满面。他想到了这些年和夫人走过的风风雨雨,从青海走到四川,从青春走到白头,所有的酸楚与心疼都氤氲在病床前,震颤着这个老人的心。
爱里包含着痛,而痛,又丰富着爱的意义。现在的魏世杰要照顾家里三个病人。他不敢生病,更不敢奢求能像其他老人一样下棋散步出国旅游。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活得久一点,再久一点,让自己散发的光亮一点,更亮一点。就在这种情况下,魏世杰还会利用每天的两个小时去写作,他即将出版的小说《禁地青春》。走出小说的理想国度,现实中的魏世杰仍然用豁达的态度面对一切。他说,人生就像一枚硬币,一面是乐,一面是苦。热爱苦难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苦乐交织,爱痛参半,他爱的是丰盈立体的完整人生。
如果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那魏世杰就用自己整个存在丰富着英雄主义的内涵,它既包括了为了伟大事业甘愿奉献的无私,也包括了在苦难中升腾出爱的力量的豁达。
他是祖国母亲英勇的儿子,也是两个孩子英雄的父亲,他站在《朗读者》的舞台上,质朴的语言里涤荡着海的豁达和爱的深远,一切都心平气和静静道来。镜头里有魏世杰朗读的情景,也有他的儿女们朗读的情景,最后是他和儿女们手挽着手一起在海边的背影……
生活里我们谁为祖国的奉献赶过他们这群人的奉献?我们谁遭遇的苦难苦过他的苦难?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愿这样一位为国家默默付出的英雄,为家庭敢于担当的父亲,一切都能顺遂如意起来, 祈愿老天护佑真正的英雄!向魏老深深致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