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工作这个话题,可能是我心中最焦虑,也最痛苦的问题根源,而工作问题也是我和父母发生矛盾的直接来源。
人为什么要工作呢?如果不工作会怎么样?会饿死吗?工作=财富?为谁工作?谁的财富?工作的本质是什么?…
也许工作最大目的就是为了不工作,当私有制被发明时,工作这个概念就应运而生。而私有制被发明之前,劳动才是人们生存的根本手段。
我讨厌工作,但是对劳动并不排斥。资本家最有欺骗性的谎言就是将劳动工作化,但是从词源概念来说,两者却有着根本的不同。工作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就像爱情一样。我承认婚姻和劳动的正确性,对工作和爱情保持怀疑。爱情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爱情,不过是人类将自我欲望正确化,合理化的自我欺骗。为什么法律会承认婚姻,而否认爱情?为什么法律承认劳动,而否认工作?爱情源自于哪里?工作源自于哪里?
后来发现,爱情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概率高,工作更常见于社会学,为什么?
工作常常和社会价值挂钩,也就是说,我们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取决于我们做什么的工作。这个逻辑看起来很合理,也很符合我们的常识认知,但是总感觉有那么一丝别扭。根源在于逻辑因果关系的颠倒,其本来面目是我们做什么样的工作取决于我们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价值。
不过后者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而前者是一种实然的实际状态。当保持长时间的前者状态时,我们会灵魂麻木,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最后离应然状态越来越远。
相对于工作,劳动这个概念的外延更加广泛,包括游戏休闲娱乐。劳动不一定直接产生社会价值,但是会间接影响社会价值。
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更强调工作,工作越高效,社会整体运转越快;而对于自我个体而言,更强调劳动,因为劳动更强调积极性。积极性越高,劳动效果越好。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工作强调效率,而劳动强调效果,而效率和效果又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资本家最擅长的就是创造概念,以一种相似性的概念去取代原本概念,并将之复杂化,模糊化,最后达到获取丰厚利润的效果。
而我们大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逻辑思考。同时,我们需要去思考知识到底是什么,什么是知识,怎样去判断真假信息和知识。当我们学会苏格拉底的“助思术”后,对各种信息追根究底,深入探究,才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是如此的有趣,充斥着各种矛盾与冲突,却有时候也会意外的和谐。
我们获取知识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战胜未知,而未知也是我们恐惧和焦虑的根本来源。
这几天在追《人狼村之谜》的游戏视频,一直沉浸在其中,享受一种被精彩故事包围的专注感和代入感。当看完之后,又是特别地不舍。尽管很疲惫,甚至熬夜追,精神上却很满足。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游戏,是真正的神作。游戏剧情是如此的精彩,以至于无法用言语形容。开始时,以为就是一个“真人狼人杀”游戏,等到逐渐深入之后,才发现不仅需要逻辑推理,还要考虑角色的人际关系,情感,背景等,再后来是想看看作者是如何以科学知识进行解释超自然现象等。
而我想写的《科技种田:我在魏晋学修仙》也是想以科学去解释魏晋时期的游仙修道修佛的现象,这是我想写小说的最初动机。
而《人狼村之谜》的编剧作者,具备深厚的学术知识修养。而且游戏的文本超级详实,细节丰富,逻辑严谨自洽,人物刻画生动逼真,每个角色都有丰富的故事背景支撑。其中,最难的就是如何以每一个人物视角,去理解其他人物,每一句信息都别有深意。而只有当我们通关所有的结局时,才会理解人物当时所说的。
这部游戏目前是我最喜欢的游戏,没有之一。看完之后,后劲无穷,和当时看《诡秘之主》的感觉差不多。而《钢之炼金术师》则是我看完之后,再和其他的动漫比较,才发现它的优秀之处。它真正启发了我,世界的法则是等价交换,以一种价值交换另一种价值,即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年轻时不会理解,等有了一点阅历后,才真正理解了这部作品。
而《人狼村之谜》需要反复品味,和每一个人物角色共情,分析剧情文本等。游戏主角是侦探型,游戏涉及到民俗学、神话原型学、人格心理学(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等)宗教学、哲学、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
我想写的小说主角是学者型,和侦探型高度吻合。
总之,《人狼村之谜》是一个真正的宝库,有许多值得发掘和学习的东西,是一个优秀的素材文本库。
据说,编剧作者被挖到《Fate:go》,而《人狼村之谜》的续作遥遥无期。
对了,最近还在学习北大的《变态心理学》,目前学习到“精神分裂症”一节。学习心理学的目的,也是为了了解自己,分析自己。
我可以不了解我喜欢什么,但必须了解我不喜欢什么,通过否定排除法,逐渐界定自己喜欢的外延。而排斥意味着厌恶,不排斥则是喜欢的最低界限。排斥得越少,意味着喜欢的越多。
而真善美,则是喜欢的最高等级,也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而要认识“真善美”,就必须认识“假恶丑”,两者是一体两面。
要吃饭了,就写这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