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的第178天,今天阅读的内容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兴趣是怎样丧失的这一节的内容。
作者在这一节内容当中写到:看到那些课堂上打不起精神的学生,作者会想,他们原先是不是这样的,他们对世界的兴趣究竟是如何丧失的?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就厌倦上课,就盼望放假,甚至对老师“生病改自习,乐不可支”,这是怎么了?他们这样的年龄,不应该是睁大的眼睛看世界,应该对万事万物有好奇心,应当不知疲倦地阅读和发问吗?可是他们为什么会把上学当做成一件苦事呢?
所以,作者对此现象展开了研究,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过对世界的兴趣,他们有过奇思异想,却过早地被毁灭了。“利益”是抹杀好奇心的第一杀手,教师和家长教育观扭曲,过早地诱惑儿童,向他们灌输“利益”,必然使他们失去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我们成人世界,要求孩子们做到这个那个,其实我们没有尊重孩子们的本性,我们如果不尊重儿童的天性,漠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过于关注“实用”、“实惠”,不能立刻看到“好处”的事坚决不做……那么孩子们还未及成年,便汲汲于名利。
知识的丰富性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会令儿童产生兴趣,他们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知道的世界的辽阔和时间的无限,而如果引导他关注“利益”,很有可能令他忽视世界之美和生命之美,看不到人间的美好,而加入拼命追逐利益、极力逃脱恐惧的人群。
学生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往往也因为有个不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的老师,这些教师误认为“智慧”可以通过“刻苦训练”而获得,于是,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过滥的训练,过多的重复,让学生们习惯于不思维,把自己当做敞口容器,等待灌输。更有些老师认为自己是聪明人,把自己接受灌输的经历作为刻苦学习经验传授给学生。
而有些知识和技能,在开始时可能是需要“教”的,但如果教师没能激发兴趣,学生学习失去学习的动力,于是教师不断的重复也会误导学生,使之丧失趣味。简约的教学,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关注;繁复的教学,试图取代学生的思维过程,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学生的兴趣,又形成了“灌输”。
所以通过今天阅读吴非老师的这节内容,让我感触很深,其实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或者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而我很庆幸能够自己能够拥有这样的观点,但是我见过很多的孩子,他们都特别喜欢放假,不喜欢上课。我曾经也无数次想过探究其原因,但由于时间的原因搁置了。今天读了吴非老师的这节内容让我豁然开朗,好像一下子明白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们的“天性”丧失,我们作为老师,我们为人父母,不能以成人世界的要求去要求孩童时期的他们,如果我们总是灌输,让他们过多地注重“利益”,那么培养出一批一批的学习机器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