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别人的信念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
社会心理学研究意义
虽然,一些研究结果总是“显而易见”的。
这是因为我们都容易受后见之明偏见(hindsight bias)的影响。(这种现象是指当人们知道某一既定事件的结果时,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对该事件的预测能力。)一旦我们已经了解了某个实验结果,该结果总是显得比本来更容易被预见。
然而,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来验证假设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要验证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是真理的东西;因为许多被“认为”是真理的东西,会被严格的研究证明为是谬误。 -
行为古怪的人不一定都是疯子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影响人们行为的社会情境。有时,这些自然情境会对人们形成一种压力,使他们以某种可被轻易地归为变态的行为方式来行动。
然而把这些人归为精神病患者并不能加深我们对人类行为的了解。更有用的是要努力了解造成这种行为的情境的性质与过程。
阿伦森的第一个定律:行为古怪的人并不一定都是疯子。
一些情境变因会使许多“正常”人以极不适当的方式来行动。
爱伦.伯斯.蔡德曾注意到,人们往往给过失者冠以诸如“疯狂的”、“虐待狂的”或其他什么名称来解释他们的令人不愉快的行为,从而把他们从“好”人中排除出去。这样一来就可以不必为其行为烦恼了,因为它和好人无关。
这种想法的危险性在于,它容易使我们对产生不愉快行为的情境压力无动于衷,而且会导致我们用一种极其简单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例如用一套测验诊断谁是骗子、谁是虐待狂、谁是贪污犯和疯子。这样,社会活动就简化为:把这些人辨别出来并把他们送入适当的机构。
2.从众
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一事实使得我们生活在两种准则相互矛盾的状态中──一种是与个性有关的准则,另一种是与从众有关的准则。
-
从众
“从众”这个词的确带有评价意义──个性强、不从众的人被认为是“完善”的人。我们也可以使用引起不同联想的同义词,譬如:用“偏离者”代表个性强的、不从众的人,用“遵守常规者”代表从众的人。- 从众者更受欢迎
更进一步看,就会发现社会对从众和不从众这两者的喜爱程度似乎不同。
不从众者在其不从众行为发生之后很久,才可能受到历史学家的赞颂,或在文学作品及电影中被当作偶像来崇拜。但在当时,那些要求他们服从的人则极力反对他们。- 斯坦利.沙赫特做的实验
在实验中有几组学生,每组都要讨论一个叫约翰尼的少年犯的犯罪史。
组内每个成员都要阅读约翰尼的犯罪记录,读完后要求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从一张表格上所列的几个处理方案中选出一个。这张表格上的处理方案从“最宽大处理”直到“最严厉的处理”共有好几种。
一个小组有九名成员,其中六名是真正的被试人,三名是实验者的助手。
这三名助手按照事先的安排,每人在组里扮演一个已事先精心演练过的角色。一个人扮演随大流者,他采取的态度是遵从六名被试人的多数意见;一个扮演偏离者,他采取与小组成员的一般倾向正相反的态度,一个扮演游移者,他最初的态度与偏离者相同,后来在讨论过程中又逐渐滑向随大流者的从众态度。
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遵从小组常规的随大流者最受欢迎,最不受欢迎的是偏离者。
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艾瑞鲁格兰斯基和丹那韦伯斯特发现当不从众者在讨论的最后时刻──也就是众人觉得应当终止讨论的时刻,提出异议,这会让他们比早一些提出异议遭到更多的排斥。 - 实验结果表明:在有“法律”或常规的团体中,从众者比不从众者更受欢迎。显然,在某些情况下,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的,不从众会引起灾祸。
- 斯坦利.沙赫特做的实验
- 从众也会造成灾祸
然而,并不是说从众在任何时候都是最恰当的,不从众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好的。在有些情况下,从众会造成灾祸和悲剧。- 希特勒的小集团成员
- 尼克森的“宫廷卫士”
- 美国国家宇航局的官员
- 共同之处
他们都从属于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小团体,与反对意见绝缘。当这种团体召集起来做出决定时,他们总是深为集体思想(group think)所累。(根据贾尼斯的理论,集体思想是“具有凝聚力的集团中其成员的一种思考模式,发生在共识存在于该集团中并处于非常强大的支配地位,以至于往往忽视了对其他各种行动方案的现实评价的情况下”。)
陷入这种不良的决策方式的团体,一般来说都认为自己无懈可击,他们被乐观主义遮住了眼睛。面对从众压力时,团体成员逐渐怀疑他们的保守,并使自己远离逆耳之言的鼓噪。
达成共识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某些成员有时会担当“思想卫士”的角色,来审查传播进来的麻烦资讯。
- 从众的定义
从众(conformity)可以定义为: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
什么原因使人们去遵从团体的压力?
团体压力的性质是什么?
这种改变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 - 从众的原因
在一些情境中对从众没有明确的奖励,对不从众也没有明确的惩罚。那为什么还要从众呢?看来似乎有两个可能:
(1)可能在大多数人持一致的判断面前,人就容易相信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
(2)可能他们是“表面上迎合别人”(内心却深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以便使自己能受多数人欢迎,或者是避免因持异议而被人讨厌。
简单地说,这些人有两个目的:
(1)想不犯错误,力求正确;
(2)想通过遵照团体里其他成员的期望去行事以博得别人的欢心。 - 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变因
- 团体内部意见。
团体中即使只有一个不合作的人不同意众人的意见,团体的压力也会显著减弱。但是,如果众人的意见一致,这众人的人数哪怕不多,也可以使一个人最大程度地从众。
事实上,如果团体内部意见一致,当团体的人数只有三个人时和团体人数为十六人时,被试人遵从众人意见的可能性几乎是一样的。
要减弱个体对团体压力的遵从,一个方法是让个体先说出自己的最初判断。 - 受压力的个体是什么样的人。
缺乏自信的人比那些自我评估较高的人更有可能遵从团体的压力。
而且,在一定的情境下,任务的特点能影响人的自信。对一个任务(如判断线的长度)以前取得过成功的人比对此任务没有准备的人更不易遵从别人。同样,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眼前的任务,其遵从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 施加压力的团体的构成。
一个团体若具备以下几点,就更容易使个人去遵从它:
(1)由专家组成;
(2)对个人来说,团体成员是很重要的人物;
(3)它的成员在某些方面与个人类似。 - 在团体中的不安全感和受欢迎程度。
那些认为自己在小组里不是特别受欢迎的人,比那些认为自己很受欢迎的人,更可能遵从小组的准则和常规。换言之,认为自己在小组里很受欢迎的人容易违背小组常规。 - 从众现象还存在重要的文化差异。
罗德.邦德和彼德.史密斯发现在集体主义的社会(如挪威、中国、日本)比在个人主义的社会(如美国和法国)人们更容易从众。
不同性别的从众性在各个国家略有不同,但基本一致,女性比男性更从众。但必须注意到,如果研究者是男性,不同性别的从众差异最大。 - 当影响来自个体而不是群体时,导致从众的因素呈现出相似性。
因此,当某个个体与我们有相同之处,或者非常重要,或是在某一情景中具有权威时,我们更容易遵从该个体的意见。
- 团体内部意见。
- 奖励、惩罚与资讯
前面已经说过,有两种可能性可以解释从众的原因:
(1)别人的行为使他认识到自己最初的判断是错误的;
(2)他可能希望在团体中免受惩罚(如,不被别人排挤和嘲笑),或者希望得到奖赏(如,得到别人的喜爱或被别人接受)。- 然而,在许多情境中,我们之所以遵从别人,是因为别人的行为是我们正确行动的唯一指导。
简言之,我们经常依赖于他人作为决定现实的一种方法。当物理现实变得越来越模糊时,人们就越来越多地依赖“社会现实”,即更可能遵从别人的行为。
这不是由于他们害怕团体的惩罚,而是因为团体的行为给他们提供了应该怎样做的宝贵资讯。
研究证明,一个人越觉得另一个人像专家、有特长,他跟随他、遵从此人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一个外表高贵的绅士与一个外表肮脏、目带凶光的人相比,遵从前者的人肯定比遵从后者的人要多。 - 二者区别
(1)从众行为的动机不同,一种是想得到奖励,免受惩罚。另一种是想获得如何恰当行动的信息;
(2)从众行为的相对持久性不同- 社会影响与情绪
- 情绪
按照威廉詹姆斯的观点,情绪既有“感觉”成分、又有“认识”成分。一种情绪需要先从生理上激发,而后才能认识它是哪种情绪。
具体来说,如果我们正在森林里行走,突然碰上一头饥俄、凶猛的熊,就会经历生理上的变化,这个变化可以引起生理上的激动,这是交感神经的反应。它与我们遇到让人气愤的人所产生的反应一样。只有当人们认识到面前是令人害怕的刺激时(如一只凶恶的熊)才能把这种反应解释为恐惧(而不是愤怒或高兴)。如果面前没有适当的刺激,也体验到生理上的激动又会怎样呢?会感到害怕吗?例如,如果有人偷偷地往饮料里加了一种能引起同样生理反应的化学药品,我们喝了后会感到害怕吗?威廉詹姆斯解释说,只要周围没有适宜的刺激,我们就不会感到害怕。 - 沙赫特和辛格的研究
实验中给一些被试人注射肾上腺素;给另一些被试人注射一种无害的安慰剂。然后告诉所有被试人说,给他们注射的是一种维生素补充剂。告诉一部分注射了肾上腺素的被试人,药物会产生副作用,如心跳加快,双手发抖。这些确实是肾上腺素的一部分药物反应。因此,当这些被试人体验到肾上腺素所产生的症状时,他们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确实,当这些反应出现时,这些被试人会对自己说,“心跳加快,双手发抖是药物注射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其他什么原因。”但其他被试人没有被预先警告过这些症状。因此,当他们的心跳加快,双手发抖时,他们将会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呢?答案是:他们会用周围其他人的解释来看待这种症状。
具体说来,把实验者的一个助手介绍给被试人,并告诉被试人他也被注射了这种维生素补充剂。在一种情境中,指定助手做出兴高采烈的样子;在另一种情境中,指定助手表现出很愤怒的样子。
假如你是被试人,单独和一位注射了同样药物的人(助手)在一间屋子里。这位助手做出兴高采烈的样子。当你所注射的肾上腺素开始起作用了,这时你的情绪会怎样呢?许多被试人在这种情况下都报告说,自己感到很愉快而且愉快地行动。
相反,在另一种情形,这位助手做出愤怒的样子。当肾上腺素对你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你会体验到什么情绪呢?大多数被试人这时都感到愤怒,并且以愤怒的方式去行动。
必须注意,如果给被试人注射安慰剂,或者预先告诉被试人注射药物后会产生什么症状,他们则相对地不受助手古怪行为的影响。 - 这个实验的结论
当物理现实很明确而且可以解释时,他人行为对被试者的情绪影响不大。然而,当他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理反应而又不知道其原因时,他们的情绪可能是愤怒,也可能是愉快,这取决于那些假装注射了同一药物的助手的行为。
- 情绪
- 社会影响:生与死
他人的影响,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会对我们产生重大的影响。除非我们认识到它的工作原理,否则他们会对社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克雷格黑尼所做的关于《死刑案件陪审团成员资格审查过程》的调查
在允许死刑的州选择谋杀案的陪审团时,反对死刑的待选陪审员被系统地排除出陪审团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当着所有最终被选进陪审团的成员的面进行的。当同意死刑的陪审员看到别人因反对死刑而被取消资格时,就会得到微妙的暗示:法律不赞成反对死刑的人。这一结论可能增加他们对罪犯施加死刑的倾向性。
- 克雷格黑尼所做的关于《死刑案件陪审团成员资格审查过程》的调查
- 社会影响与情绪
- 然而,在许多情境中,我们之所以遵从别人,是因为别人的行为是我们正确行动的唯一指导。
- 从众者更受欢迎
-
另一种分类:依从、认同和内化
把人们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分为三类: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compliance)恰当地描述了一种人类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奖赏或免受惩罚。其特点是,行为持续的时间与奖励或惩罚存在的时间相等。
- 认同(identification)是对社会影响的一种反应,做出这种反应是由于个体希望自己成为与施加影响者一样的人。
和依从一样,个体在认同时采取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不是因为这种行为能给个体带来内在的满意,而是因为个体满意地确定了自己与所认同的个人或团体的关系。
认同与依从的区别在于:个体能逐渐相信自己所采取的观点和准则,虽然他对这些观点和准则的信仰还不够坚定。
因此,如果一个人发现某个团体或个人在某一方面对自己很有吸引力或感染力,他就会由于喜欢该团体或该人而容易接受其影响,并采取与之类似的准则和态度。他们的行为不是为了获得奖赏或免受惩罚(如依从那样),而只是为了和那个人或那个团体一样。 - 将准则和信念内化(internalization)是对社会影响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反应。
把某种信念内化的动机源于使自己正确而不犯错误的愿望。因而,对这种信念的奖赏是内在的。如果我们觉得施加影响的那个人是可信赖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那我们就会接受他(或她)所提倡的信念,并把这些信念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一旦它成了我们自己体系的一部分,它就可以独立于发源者而成为自己的准则,并将变得非常难以改变。 - 这三种(对社会影响的)反应的区别
- 依从是最不持久的反应,对个体的影响也最小,因为这时人们仅仅为了获得奖励、免受惩罚才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依从者清楚环境对自己的压力,当环境不再有压力时,就可轻而易举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奖励和惩罚是使人们学会并进行某些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它作为社会影响技能,其作用却十分有限,因为必须持续提供奖励和惩罚才能生效——除非另外有原因来维持这一行为。 - 认同这种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并不需要持续的奖励和惩罚,个体所认同的那个人完全不需要在场,需要的只是个体想成为那种人的愿望。
想使自己正确的愿望可以降低或抵消由认同得来的社会影响的效果。假如你通过认同接受了某种观点,这时一位专家或更可信赖的人给了你一种与之相反的论据,你很可能改变原来的观点。 - 内化才是对社会影响的最持久的反应,这是因为一个人想使自己正确的动机是强大的自我支持力,它既不像依从那样有赖于以奖励或惩罚形式出现的持续的督促,也不像认同那样取决于对别人或团体的持续不断的敬重。
了解下面一点是很重要的:任何一个具体行为要么起因于依从,要么起因于认同或内化。 - 例子:遵守有关限速驾车的法规
依从:免受罚款
认同:可能是因为其父总是遵守这一法规或总是强调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内化:他们认为限速是正确的,有助于防止交通事故,也相信中速行驶是理智的、有道德的行为
由于内化,人们的行为更加灵活。例如:在某些条件下——上午六点,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方圆数里无其他车辆,有人就可能超速行驶;但在同样情况下,依从者可能由于害怕雷达侦察而不敢超速行车;认同者可能因其榜样极刻板,他也就很刻板而不超速行驶,这两种人对环境的重要变化都不大敏感。
- 依从是最不持久的反应,对个体的影响也最小,因为这时人们仅仅为了获得奖励、免受惩罚才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依从者清楚环境对自己的压力,当环境不再有压力时,就可轻而易举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 依从、认同与内化中包含的主要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