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一个企业家交流股权激励机制,我提到了一个迫选原则,意思是中长期激励既是一种激励手段,同时又是一种筛选手段,例如在做股权激励计划的时候,核心人才与关键人才不仅要强制参与,还不能通过无偿手段获得股权——必须通过真金白银去购买,目前这种方式已经在学术界和实业界得到共识,更多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取股权对价,而是一种承诺的试探,你是否愿意跟我共担风险,共享未来?通过这种方式,双方都进行了投入,我让渡了未来的利益机会,你投入的时间和金钱,彼此都有了压力,并藉此转化为驱动力,这就是激励的本意和目的。万科的跟投机制,碧桂园的“成就共享”都体现了这种设想。
一般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有三个层次,利益共同体——企业与员工是利益交换关系,事业共同体——企业与员工是伙伴关系,命运共同体——企业与员工是家人关系。股权激励是属于激励的终极手段,相当于我把家产分给你,是属于“火箭”级别的激励,因此,从员工关系角度看,股权激励是将原来基于交易的劳资关系,转变成了家人关系,家业兴衰,匹夫有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股权激励都能得到员工的认同,参与和投入的,这里面有两个要素,第一,企业要有前途,一个有前途的企业必然有超出行业发展速度的能力,也就是有发展的红利机会,这样的事业才值得去努力!第二,老板要有能力和情怀,有能力才有机会把握和驾驭增长的机会,有情怀的人有大志向大梦想,有愿意分享的胸怀,这样的老板才值得信任,这两点是必要条件。
所以股权激励机制除了激励功能,还有一个人员甄别的功能,一方面,由于股权的特殊性,激励对象的选择也是非常慎重的,你的个人能力不够,战略性价值不高,肯定不是要选择的重点对象,所以,一般而言,股权激励的对象重点在于能人;另一方面,从是否愿意花钱成为“家人”来判断你对企业的认同度与忠诚度,大部分老板尤其是对这点十分看重,你投入的时间和金钱越多,就越证明你对企业的信心和忠诚。越倾向于短期激励,手手清的,越是不稳定的。一般能人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直接影响,能人不作为,绩效立刻波动,所以,如果不能把能人转化为“家人”,在这样的情形下获得的企业绩效,是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的,因为最后的责任承担对他并没有影响。这也是近年来股权激励再度热起来的原因,通过机制的设计和制度的安排,调整员工与老板之间的利益关系,重构双方的心理契约。
当然更常见的,我们会遇到员工参与意愿不强烈或者不愿意的情况,华为内部的激励导向也有这种暗线,你放弃了奋斗的机会,也同时丧失了发展的机会。当这种情况发生在核心人才或者高管身上就需要仔细分析和思考,人力资本时代,人才的价值重视程度空前提升,越是优秀的人才,市场机会也越多,在很多中小企业,核心人才与企业的谈判优势是反的,因为他的机会成本高,所以他是希望自己在不断尝试中寻找最优解,因此,参与企业的中长期计划对他个人而言,风险就非常高,事实也是如此,不管你激励计划的对价多合适,他仍然会犹豫投入,更倾向于短期激励,这也是符合人性的特点,大家都是在尽力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而对于企业而言,这种人才是稀缺资源,即便甄别出来他的犹豫,你也不能草率的干掉他,除非你还有更好的替代人选和方案,当然,能人也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因此才会常常会要求企业为他打破规则,做出很多组织制度和机制的让步,来探你的底线。
我们在实践中有几个思考与经验,第一种,简单粗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既然心还没落下来,那么就换人——这种结果是企业不愿意做的;第二种,忍,做两手准备,一方面最大化的发挥其价值,重赏激励,一方面,希望能帮你带出一支队伍,万一离职,也不至于手足无措,这种人比较适用于技术类专家,就当成阶段性的人才来使用。而业务类的高管风险比较高,激励的短期效应可能会引导其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因此,要慎重使用;第三种,在激励机制中,设置多元化的激励手段,尤其是个体或者其他企业难以模仿,或者对能人而言,离职成本较高的激励手段,例如高端商业保险,你如果离职就无法继续享受,子女照顾,利用公司的平台帮助员工解决子女问题,例如京东自己兴办幼儿园的福利。
我们以前经常说企业留人有几个层次,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感情是需要时间来相处的,因此,企业与能人也像谈恋爱,你不能上来就要结婚,对待能人,要先恋爱,才能最后走向婚姻,你要让相信,你就是他一直在等待能让他最后价值最大化的人,需要时间来磨合,因此我们也经常建议采取递进循环式的激励方式,温水炖青蛙,从一年到三年,三年到五年,五年再五年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磨合理解,最后,大家在磨合中,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把自己的事业与企业的平台结合在一起,自然的形成了共同体,从能人转变成了真正“对”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