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月小虾的绘本之旅】 8月特辑|0045「禅的故事2」

【月小虾的绘本之旅】 8月特辑|0045「禅的故事2」

作者: 月小虾的绘本之旅 | 来源:发表于2021-08-14 21:53 被阅读0次

推荐指数 :  ★★★★★

主题 : 禅

《zen ghosts》(英)

《禅的故事2》(中)

 作者: [美]琼·穆特

万圣节

静水带来一位神秘的访客

他为三个孩子讲了

一个富有节日气息的幽灵故事

倩女离魂

很久很久以前

有个叫倩女的女子

有着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阿秋

他们恋爱了

正当他们要结婚时

爸爸突然病重

于是倩女被迫嫁给别人

阿秋带着倩女私奔

他们跑到一个遥远的村子

结婚生子

直到有一天

阿秋回到家乡见了倩女的爸爸

请求原谅

但是爸爸说

自从阿秋离开后

倩女就一直卧床不起

阿秋带倩女来看爸爸的时候

两个倩女看到对方

就合二为一了

讲故事的熊猫停了下来

哪一个倩女是真的?

她们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

故事讲完了

大家发现静水的朋友不见了

刚才讲故事的到底是谁?

熊猫讲述的故事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 每个读者对绘本的感悟也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绘本《禅》的独特魅力所在。

中国古老的传奇故事和西方的节日应景结合,引发人们的思考:生活中的两难选择,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对和错有分明的边界吗?眼见是否为实?

幼年时,我们会说好人坏人,少年时,我们会定义成功失败。小小的心里只有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因为当时的我们没有见过世界的多面性,也没有见识到人性的各种可能。

一个小偷,为世人所不齿, 但是他有可能是为了年迈母亲的医药费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一个人人颂赞的善人,也可能为了自己内心的黑暗痛苦不已。

阳光的少年,背后也许有巨大的雾霾,抑郁的黑狗藏在谁也看不见的地方。今天,和昨天也许是就是天使和恶魔的两个面。

时间改变一切。即使是我们的思考, 也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增长而变化。 

🍀佛曰: 不可说,只可悟,不明说,只可参

绘本中“倩女离魂”的故事来自于一则中国高僧无门慧开禅师的作品《无关门》中的禅宗公案。

”公案”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五代和两宋。禅宗的公案大约有一千七百余则。通常所用也不过四五百则左右。公案的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以使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 。

禅宗在演变发展中流传出了许多传说与故事,比如,“拈花微笑”、“兄唤弟答”、“僧璨忏悔”、“菩提无树”、“临济三拳”……

禅宗公案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我们每日生活里的事。公案里隐藏着禅宗的本质与终极追求和独特的传道风格。虽然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公案只是一些趣味盎然的名人轶事,其中的深意大多不甚了了。

今天虾虾想讲一个最古老也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禅宗公案——“拈花微笑”。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这一公案里不但隐藏着禅宗起源历史,还与禅宗本质与传道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传在西天灵山之上,某日风和日丽,大慈大悲的佛祖——释迦牟尼在巍峨的大殿之内登坛说法。

一时间,祥云缭绕,弟子凝神,万物沐浴在浩荡的佛知见之中。布道告一段落,佛祖休息。此时,佛祖用右手有意又像无意地拿起了一朵普通平常的野花,微笑示众,默而不语。

弟子们被佛祖的举动吸引了,他们纷纷双掌合十,口诵佛号,极力想参透佛祖此举之深意。

佛祖悲天悯人的目光缓缓滑向他的高徒们。佛祖目光到处,舍利弗、目犍连、阿那律、须菩提等弟子都口诵佛号,低下了头。

但当目光落在摩诃迦叶的脸上时,迦叶却报以会心一笑。这便是禅宗最古老的公案“拈花微笑"。

佛祖为何要拈花,摩诃迦叶到底悟了什么,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回答。

虾虾唯一能悟出的一点是佛祖并非故意刁难,而是千人千面, 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并非不说,而是无法说,不可说。

世人只看到迦叶的笑,只想参透迦叶和佛祖的哑谜,却忘了悟本应反求诸心。

🍀“我”是谁?

大家也许都经历过这些疑问,我到底是谁?

学生年代, 暑假在家躺着的时候,父母会说你是大人了,该自己学着做事。可是当你晚回家的时候, 他们又会说,小孩子不知道太晚不安全吗?

你是大人,也是父母的孩子,你是朋友眼中的你,还是镜子里的那个你?

人类的细胞在七天左右代谢,那么昨日的我和今日的我,十年前的我和十年后的我又是不是同一个人呢?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人格与躯体、记忆是否有关? 死亡代表的是躯体的消亡还是人格的消逝? 我到底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只存在于思维中的呢?

笛卡尔曾经说过”我思故我在”,“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因为我在思考在怀疑的时候,肯定有一个执行“思考”的“思考者”,这个作为主体的“我”是不容怀疑的,这个我并非广延的肉体的“我”,而是思维者的我。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于是“我”就肯定是“存在的”!

好了,如果我是存在的,那我到底是谁?

“我”具备一个有限的肉身,日用饮食、所思所想、所知所能,都是有限的。哲学不相信有一个宗教信仰中启示的如来佛、耶稣这样的存在者,既是有限肉体,又无处不在,无所不知,这是宗教信仰,不能为实在界获得证明的。

“我”有父母,家庭,国家,所接受的文化,所见识的一切都有时间记录。这说明,“我”带历史性文化性,所有的思想意识,理性与非理性,都在历史与文化才能获得和被释读。

“我”是在与同类的比较中被认定的。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过一个著名有命题“人彼此互认为人”,意思是说,人是在与同类相比较中确认到“我也是人”,与他们一样。这是自我意识的躯干部分,同时也是你觉察到与他人不同的一个平台。

我是谁,答案也只能是以人类历史与文化作为唯一基础和尺度,去寻找,去确定,去思考。

马克思说过,自我意识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反复尝试的过程。原则是一个无限深入的过程。

每个人对自我的认识都可以看作一个无限深入的过程。你必须把所有的记忆都尽可能保持在心中,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去检验自己、考验自己,在实践中一次次地刷新以往的经验,你才能够比较深刻地把握你自己。

世间事并不都像年少的我们认为的非黑即白, 世界是彩色的,很多事也许根本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思考即是答案。

苏轼的诗文中大概有三百处左右用到“禅”字, 他对禅学的见解和对生命的思考也远远超越了冥冥众生。虾虾想用宋代词人苏东坡的一首定风波作为今天的结束, 希望我们也能和东坡居士一样通过思考获得我们自己的答案。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今天的月小虾绘本之旅就到此结束了,

一起期待下期禅的故事3吧!

声明: 本文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均为原创,版权均属微信公众号【月小虾的绘本之旅」所有

喜欢就请关注我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月小虾的绘本之旅】 8月特辑|0045「禅的故事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qd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