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做过不少与时间安排有关的数学题,如小红早晨起床后要做五件事:叠被用时3分钟,刷牙洗脸4分钟,烧开水10分钟,吃早饭8分钟,整理书包2分钟,冲牛奶1分钟。试问小红该怎样安排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做完全部事情?
这类题目是我为数不多的非常感兴趣的数学题之一,甫一出现,其背后蕴含的有关时间安排的思考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年纪尚幼的我第一次发现,原来通过次序的调整和精巧的安排,我们可以更少的时间做同样多的事情,这简直太奇妙了!
自那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思考着哪些场景可以进行诸如此类的安排,由于年纪小,我所能想到的不过也是如题目中提到的整理书包等简易的小事,实际用处不大,且很快便成为了习惯,因此我对它的兴趣逐渐淡去,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思维方式已然扎根于我的脑海。
随着年岁渐长,所学知识的日益广泛,我有了数量更多的、更加多元化的任务和想做的事情。然而时间的长短并不会因为要做或者想做的事情变多而改变,依旧是一天24小时,一分不多。在这种时候,曾留在我脑海里的有关时间安排的思维方式开始有了极大的用武之地。换言之,我开始追求时间利用效率的提升。
我会在等车的时候看自己喜欢的书、会在跑步的时候背单词、会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听歌……时间没变,但完成的事情多了。我为高效率带来的益处而感到愉悦和自得,自信演变为自负,盲目地认为自己即便同时兼顾更多的事情也可以做得一样好。
渐渐地,对时间利用效率的过度追逐使得一心二用成为了我生活的常态,接着往病态方向发展。严重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甚至无法忍受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我无法安静地坐在餐桌前让自己享受吃饭的过程、无法漫无目的地走在路上、无法全神贯注地欣赏一处风景。倘若没有找到什么可以和这些事情一起完成,我会开始变得焦躁,变得心绪不宁。但找到了可以同时兼顾的事情就好了吗?并没有。
以吃饭和跑步为例,一边吃饭一边学习,有没有学习效果暂且不提,后果却十分明显——消化不良或是暴食。在跑步的同时背单词,偶尔一两次还不觉得,次数一多,只觉得自己对这两件事的抵触情绪直线上升,更别提像从前一样享受跑步,轻轻松松地背单词了。
究其根源,无非是“过犹不及”这四个字。追求效率本没有错,但凡事都有个度,适当地一心二用的确有助于效率的提升,然而一旦用得过了火,不分场合无视需要的一心二用甚至一心三用只会得不偿失,起到1+1<0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