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冬雪渐渐融化的那个午后。
凌晨一点,我合上《The Great Gatsby》这本书,脑海中一直回荡着书的最后一句话“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浮现在眼前的是Nick在凄清的月光下,在潮水拍打着礁石发出亘古不变的声响中渐行渐远孤单的背影。
Gatsby死了。一切都结束了。或许你无数次在夜半阑珊,曲终人散后的独自仰望的码头尽头的那盏绿灯终该熄灭了吧。伊人已去,沉浸在梦中的Gatsby却又为何迟迟不愿醒来?很多人说Gatsby单纯,单纯到知道别人要来杀他,却还毫无防备的,反常的在那个骤然转冷的第一个秋日里走下他从未踏进过的泳池。但镂刻在我记忆深处的永远是那个在身后奢华富丽的“宫殿”映衬下,站在蓝色草坪上独自眺望远方的Gatsby,亦如封面所画的那样。
相比于网上那些自称把书都翻烂了的人,我是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接触这些人。没有想到这本书竟在二十世纪最佳小说一百部中高居亚军,是美国小说中的首选。看来是我孤陋寡闻了。最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包括我在内,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还以为是比尔盖茨的生平记事,真觉得很是讽刺。
刚开始走进Nick的世界时,只道这寻常的小说,平淡单纯,充满了那种欧洲古堡庄园式的恬淡与安详。在一个不平凡的年代,一个平常的人走进一个平常的空间开始一段全新的却依旧平淡的生活。起先大段式的自述性文字看得我晕头转向。故事的节奏很慢,也很闷。Nick无聊的参加着各种应酬活动,形形色色的人与他们花里胡哨的名字反衬着当时美国纷繁而喧嚣的社会,作者甚至用好几页纸来记录毫不相干的访客者的名姓,我当时觉得作者疯了,但现在看来一切又都是那样的富有深意。读到Gatsby想要找Nick“帮忙”时,我终于觉得这个故事开始有趣了,而Gatsby,他的形象也渐渐丰满起来。我几乎是笑着读到了故事的高潮,却也发现我再也笑不出来了。
在不超过十个的人物背后,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在他们身上投射的各色人的形象,与寄寓的关于时代与社会的深刻反思。但我却不无心思索在印象派手法下揭示的那物欲横流的社会矛盾与冲突,或许这也正是我只愿局限于个人情感,而注定不愿将思维遍及于更现实社会的原因。
十分沉浸在Gatsby向Nick最后一次,或许也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的倾诉。那一晚,Gatsby卸下了面具与华丽的伪装,他的那个无数次用来欺骗他人,甚至欺骗自己的梦如薄纱一般轻轻褪去,露出了他最“肉体凡胎”的一面。一个天真的少年,一个壮志凌云却又荒诞不经的梦,仿佛有着必然的联系,连接了上了 Gatsby,也连接上了我们所有的人,仿佛如一盏绿灯,连接了两个原本平行的世界一样。很难想象为着一个梦,曾经那个“身穿一件破旧的绿色运动衫和一条帆布裤在沙滩上游荡的James Gatz,摇身一变成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Jay Gatsby;很难想象那个曾经“穷的只好继续穿军服,因为买不起便服”的穷小子,一变成为可以整夜开无眠派对的风云人物。一个美国特有的励志之梦成就了多少如Gatsby这样的人,我无从知晓,但我最吃惊的还不止于此。
最令人讶异的是作者仅用了“三个月”,便彻底摧毁了Gatsby。从最初的富丽堂皇迎来送往的海景别墅到如猪圈一样散发着霉臭味的昏暗住宅,从最初斟酌词句谨言慎行到后来面对Daisy的不顾一切,奋不顾身,从最初的小心伪装到后来所有“谎言如玻璃一样在坚硬的Tom面前一样一片片洒落满地”,他的梦想仿佛真的被他落在了身后。我很庆幸作者选择用“摧毁”而不是“创造” 的方式构建了整个故事,否则,也许也就不会有这本书今日的辉煌了。短短三个月,见证了一个站在神坛上,辉煌不可一世的人走向身败名裂。这或许正反映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种种劣根性。然而这不可否认他对梦想的执着,或许正是这份执着,才使他未曾沉溺于世俗的男欢女爱,金钱至上,而屹立于他们之上,而这种高贵或许注定不被所容,必将走向衰亡。而如Tom一般“可以退守到金钱,以致麻木不仁中去”的人才可以在喧嚣的时代中行尸走肉的活下去。原来,那荒诞的梦成就了Gatsby,也毁了Gatsby。
如果说Gatsby看尽了那梦中的一切,因而告诉Nick略带残酷的真相,难以忍受的心头酷暑也终因释然而转入凉爽的初秋,那么他唯一看不清的便是爱,对Daisy那矢志不渝,永不腐蚀的爱。其实这话未必正确,他真的看不清吗?“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他仿佛在重识Daisy的那一刻,便看清了她本质,那对于富有高贵的渴望。但他看不清的或许是自己的内心。归结到底,他对Daisy的爱也许早已融入了他的那个梦,然而他对于爱,对于梦过分苛刻的执着是他已不在乎爱是否已变质,爱人是否已远去。“Daisy远不如他的梦想——并不是由于他本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幻梦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梦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我仿佛又看到作者笔下大段大段对Gatsby失去Daisy后伤心欲绝的描写,我仿佛看到了痴情的男儿在名利双收后仍不为其所诱惑,矢志不渝的爱情,但爱情毕竟个人的结果,正如Jordan的“两个开车不小心的人”理论,Gatsby一厢情愿的付出,换回的注定只是Daisy一时的沉醉其中,与一世远走他乡的背叛。
不能责备Daisy的物质与势利,因为是一个时代选择了她,而她也选择了那个时代,虽然我一直认为,事后Daisy和Tom的密谋,很大程度上是Daisy在爱人与牢狱之灾面前选择了隐瞒了真相,而 Tom更是顺水推舟,因而才酿就一场惨剧。适者生存,这再一次的印证这一理论的“正确”。多情贪婪如Tom,却最终抱得美人归;自私物质如Daisy,却享受了两个男人的爱与远离长岛后依旧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单纯执着如Gatsby,却最终倒在泳池的血红色的涟漪之中。
其实我很不喜欢用单纯来形容他,可他相比于其他世故与老练,在某些方面却又是那样的少不经事一般,而这或许才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我们缺失已久的一面。当然,那些世故与老练的人中,不应包括Nick。很喜欢他漫不经心的一面,娓娓道来的叙述,仿佛充满着哲理却又那样的平淡无奇,当然这蕴含着作者的身影,但我更愿把它赋予 Nick。尤其他在不知情下,实则已是诀别之际大喊的那句“They are crowd. You are worth the whole damn bunch put together.”总感觉是那样的震撼人心。当然还有他和Jordan似有还无的爱情,很多人不理解,我也未能完全读懂。Jordan的身影贯穿始终,而她与Nick的感情更是现实生活的一种缩影。没有Gatsby和Daisy那么超乎寻常的爱情,Nick和Jordan更像介于他两人中间的中间态。 Nick虽如Gatsby一样善良,却没有Gatsby那样对爱的执着;Jordan虽有Daisy那样的高傲,却没有Daisy物质与拜金。他俩的结合与分离更像从小处折射出Gatsby和Daisy的重识与悲情的结局。仿佛从他们中我们更能,也更易看出我们自己。
写了很多,我仍很伤感于 Gatsby的悲惨命运,葬礼上的空无一人与往昔人进人出的繁华喧嚣形成强烈的反差,更凸显其命运的多舛。Gatsby死后的无声呼喊更是令人心碎。罢了,一切都结束了。我不会忘记作者笔下的真实世界——在Gatsby最喜欢的《牛仔卡西迪》背后的“个人决心”那被注“涂去”的五元与重新写上的三元—— 仿佛年轻的我们谁都干过这样的事;我不会忘记Nick的幽默——当Gatsby准备迎接Daisy第一次光顾他家时,Nick的反应“房子中安静得仿佛所有的客人都躲在家具背后,被命令不许发出声音,而等我们走后又会走出来继续他们的狂欢”。我更不会忘记Gatsby的那句“old sport”。正是在这一声声的呼喊中,我们离Gatsby越来远近,而他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将永远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膊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