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谈如何学习语文

浅谈如何学习语文

作者: 夜未央mm | 来源:发表于2018-07-01 22:20 被阅读25次

    “语文”作为学校功课的名称,是叶圣陶老先生首次提出,并且在1949年被广泛使用的。在解放前,小学叫它“国语”,中学叫它“国文”,主要原因是小学学习的是语体文,而中学学的是文言文。而“语文”并非是二者的结合,或者语言和文学的缩写,其中“语”指的是“口头语言”,“文”则指“书面语言”,贵在突出听说读写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就要锤炼自己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能力。但现代人都能意识到学外语的重要性,学语文好像只属于学生时代,走出校门就只会听说,不再读书,写作顶峰时期还是停留在高中阶段,甚至认为自己并非文字工作者,没必要在读写上下功夫了。

    这种现象和观念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是它并不符合语文功课的培养目标。语文功课的学习,并非只为了考试,它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质疑能力,鉴赏能力,然后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充分的完善自我、沉淀自我,而这些是无法在学校里完成的。再者,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向有经验的人士请教,而进步的书籍无疑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不管是在学校里的学生,还是学校外的社会人,我们都需要重新学习语文,重拾阅读的乐趣,重获写作的激情。阅读是写作的基石,也是语文学习重要的环节之一,接下来我们重点讨论阅读的目的、方法和书目推荐。

    (一)阅读目的

    知识付费浪潮袭来之际,各种阅读类APP纷至沓来,公众号的听书栏目相继推出,使得阅读变得唾手可得,与此同时,带动了以书为主体的产业链条,孕育了一批阅读推广人和一批以培育阅读推广人为目标的写作教主。

    对于阅读推广人来说,阅读的目的就是输出,能够声情并茂地展现书的价值,获得经济收入、粉丝认可和影响力,同时还能把更多的书卖出去。这是一种相对经世致用的阅读动机。他们的口号是写作变现。

    能够写作变现,就说明市场有需求。阅读推广人的出现,治愈了那些不读书或者没时间读书的人的焦虑,可以让他们在通勤路上靠听书过过瘾,但听书毕竟是别人嚼碎过吐出来的,难免会与原书思想有偏差,要想深入了解原作者,还是要亲力亲为。

    在坐下来读书前,我们一定要扪心自问,为什么要读书?有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什么?满足哪方面的需求?这样才有助于养成阅读的习惯。

    政治家如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者金克木读古书是为“探古解今”,教育学家叶圣陶认为读书是通过运用思考判断,认识全书要点,吸收知识,增加自身经验;胡适认为读书可以训练思想,心存戒心和疑惧,通过运用精稔自由沉静的技术,免于陷入偏见、武断和盲目接受传统与权威的陷阱,保持精神上的平衡和宁静。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中同样有过精彩描述:“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怡神旷心最见于蛰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见于高谈雄辩,长才益智最见于处事辩理。”

    综上,读书目的无外乎三:获取信息、获取知识、娱乐消遣;读书动机同样有三:经世致用、训练思想、心旷神怡。

    (二)阅读方法

    明确了阅读目的,培养出阅读习惯,再来谈阅读方法才相得益彰。

    遍览各位大师的读书方法,与《沟通圣经》中的SQ3R(Survey、Question、Read、Recall、Review)阅读法甚为相似,总结下来大概有如下五点:

    1. 精选版本,首看提要;

    在版本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忠于原稿思想、没有删改的版本,尤其针对那些译著。而文章的目录、索引和摘要不可不读,因为如果你只想阅读其中某个章节,通过目录可以查找;如果要阅读整本书,前言摘要部分则可以提供宝贵线索,包括目的、结构、主旨和框架,了解这些有助于激发思考和问题的提出。

    2. 问题阅读,寻找答案;

    读书有三到:眼到、心到、手到。要积极有效率的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自己思考的习惯,要让自己专心思考阅读内容的方法之一,就是针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并且自问自答。问题可以是通过阅读前言摘要想出来的,也可以是针对文章的研究方向、作者意念发展的线索,也可以针对文章的时代背景,在技巧的运用与剪裁的匠心,甚至可以是客观上的优点或瑕疵。

    针对不同领域的书目,阅读关注点也会有所不同:小说类既要关注故事情节的设计,也要关注人生经验的积累和社会思潮的批判;对于诗集类,可以按照写作年月,顺次看诗人意境的扩大或转换、风格的确立或变易;可以按题材归类,看诗人对于某一题材如何立意和抒发;也可以按体式归类,比较诗人对于某一类体式最能运用如意,倾吐诗心等等。而古书类,则需要明了古人所处的环境与所怀的抱负,避免走上泥古诬古的弯路。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3. 勤查词典,常记笔记;

    读书三到中的“手到”,既指遇见生词生字要勤查词典,有思考与感悟要常记笔记。俗语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根言,笔记使人严谨。均说明了手到的重要性。

    生词生字都会遇到,但是笔记怎么写,写什么呢?写笔记可以采用奥野宣之的摘抄+评论(感悟)的 “葱鲔火锅式”笔记法(详见:如何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摘抄促进对书的记忆、消化和理解,通过评论获得当时的原创性思考,从而证明我们真的阅读过这本书。

    笔记内容可以写生字生语在文中的确切含义和正当用法,也可以摘抄好词好句,总结文章大意,或者是回答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坚持记录,就会发现受益无穷。

    4. 主动回忆,提取练习;

    在《学习之道》中芭芭拉曾提出要走出书桌外,主动回忆课本上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建立神经挂钩,促进组块的形成。所谓组块,即通过意义将记忆碎片组成的集合,是科学、文学和艺术知识的构建基础(详见:一本秒变“学霸体质”的神书)。提取练习则能够进一步加强记忆痕迹的形成,有助于使书中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牢牢地钉在自己的记忆里。

    5. 与人讨论,考试检测。

    培根言,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笔记可使人严谨;故不常做笔记者须有过目不忘之记忆,不常讨论者须有通权达变之天资,而不常读书者须有狡诈诡谲之伎俩,方可显其无知为卓有见识。

    与人讨论,激发思辨;考试检测,温故知新,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提取练习的方式呢?除此以外,写书评、参加读书会都是卓有成效的输出和加强记忆的方式。

    (三)书目推荐

    读书人面对浩瀚书海,总会望洋兴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汉朝东方朔却敢言:“三冬,文史足用”。这是如何达到的呢?

    金克木在《书读完了》这本书中提出要抓大放小,看出古书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头绪、结构和系统,找到密码本。套用《黑客与画家》中格雷尔姆回答“100年后使用什么样的编程语言”时的核心观点,要沿着进化主干线上的书籍经典来读,才有可能把书籍读完。

    譬如要了解西方文化,离不开《圣经》;就像要了解亚洲文化,则绕不过《古兰经》。要学习西方哲学,须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康德、黑格尔学起;而要了解西方文学,则可以阅读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的作品。

    中国古书,可以从《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入手;中国史书可以选择《史记》《资治通鉴》,再深入一些的可以看《续资治通鉴》《文献通考》等等。

    至于汉译佛典,要想了解净土宗,可以选择《阿弥陀经》;天台宗,可以阅读《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禅宗的主要经典作品为《金刚经》;而《维摩诘所说经》同样深受知识分子的喜爱。这四本玄奘和鸠摩罗什均有翻译,单从翻译上看,奘译优于什译,但由于后者初创,既传达了异国情调,又发挥了原作精神,在汉文学中也不算次品,因此更加流行。

    最后还是以培根的名言作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则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选好书,读好书,才能获得长远进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如何学习语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yc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