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且生活着】-艺术是用来仰望的吗?
今天高反有点严重,虽然没什么胃口,但谨遵医嘱,必须吃东西。吃着美味的披萨,却味同嚼蜡。
随手打开一首古典音乐,因为不想戴耳机,所以决定闭上眼睛聆听,没成想却在一瞬间泪如雨下。很多复杂的情绪涌上来,对先生的思念,薄薄的孤独感,身体的不舒服,还有很深的感动。虽然并不知道曲名,也不知道作者创造的初衷是什么,我也并不认为自己在欣赏音乐。所以,关于艺术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在此刻有了一些非常个人的感触。
2019年和凤凰娴老师去意大利走文艺复兴之旅,有幸在乌菲兹美术馆见到了非常多举世闻名的绘画作品。当时是导游和艺术史老师两个人讲解,所以分别从作者本人及绘画技巧两个方面都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对于欣赏艺术品这件事,我觉得多数人会是诚惶诚恐的,觉得自己不懂,往往是带着一种仰望的态度去看,去听。
当然,艺术创作会有一些基本的逻辑和工具,但这些也仅仅是艺术表达的工具而已。更重要的是作品背后的人,那份鲜活的生命力,他/她要表达的是什么。关键来了,是不是说~我们不懂得创作背景和创作的技巧,就代表我们无法欣赏艺术品呢?
我感觉并非如此。今天这首感动我的曲子,是30岁的理查德·施特劳斯送给他妻子的礼物,叫做《明晨》。虽然我之前并不知道关于这首曲子的任何信息,但是却依然有这么深的感动,而且同理到了创作者的一些情感,就是爱人之间那种很细腻又深沉的爱。但是依然不能说我听懂了这首曲子,当然,我也并没有试图去听懂它。最最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的感受。
我想~如果艺术只能有一种解读,是否也限定了它本身的生命力。也许艺术品除了是作者本身情感的表达之外,也是一种对欣赏者感受力的唤醒。无论在此刻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都没有对错可言,因为感受是非常个人的。而作品背后那个有活生生感受力的人,通过艺术作品唤醒了另外一个遇见作品的人,我想,这也许会让作品本身有更宽广的生命力。
就像我在梵蒂冈看到米开朗基罗的《圣殇》,心痛到不能自已,但我不是出发于认知层面的解读,而是瞬间想到了我的孩子。因为有了孩子,我变得更坚强,也更脆弱。我愿意去为他们撑起一片天,但有时也会感受到很深的无力感,更何况是失去孩子的圣母玛利亚~
也许,我们不是要去读懂、听懂、看懂艺术作品,而且通过这些作品去感受那个被唤醒的自己,去更深地了解自己。
最后,还是向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致敬,感谢他们穿越千百年来到我面前,这份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此刻的我更加鲜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