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很多时候,人们关注的只是面前的现实,对于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样的现实状况并不关心。
关心又有什么用?
从刚进厂时的欣欣向荣,到眼前的一片萧条,短短几年发生了什么?我似是看到了,却又弄不明白。是大环境变化必然带来的大浪淘沙,还是身在其中的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决策者人为的原因?
可能都有!
但有一点我认为是确定的,那就是应该没有人有意识地想把自己的企业置于死地。尽管如此,人的因素还是这个一度朝气蓬勃的企业快速有限衰落的罪魁祸首,或许所有人都难辞其咎,不只是决策者,人对利益的追逐和自我保护的本性决定了在一个有机可乘且貌似所有人都在“有所作为”的现实环境中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
每一个个体的理所当然都可能是在给这一头已经不堪负重的骆驼身上增加重量,哪怕只是一片微不足道的羽毛。现实就是,所有人都在做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事。
我也不例外。
厂里决定尝试用自己的产成品冲抵供应商货款的时候,事实上确定了一些原则的,比如,只能用库存量较大的滞销产品,又比如,冲抵货物的定价不能低于实际销售的最低价。只是,这些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在一步步失去防线。
口子已然撕开,彻底割裂是迟早的事。
供应商虽拿到了成品,但自己是没能力脱手的。最早是通过科里的人找蒋二哥。蒋二哥的药品部虽然属于供销科下面的一个部门,但却是独立核算,很多时候比厂里还有钱的一个特区。供应商拿到货以后急于变现,当然不能以原价出手,开始的时候通常会降价百分之十。供应商虽然有损失,但及时拿到了现金,在风雨飘摇的环境中货物没有打水漂就意味着赚了百分之九十。而蒋二哥用他们的流动资金收了货,同样的货,进价却低了十个百分点,百分之十的利润到手。买卖双方各得其所,都很满意。另一方面,我当然也高兴,时时刻刻被逼债的日子实在难受。看似皆大欢喜的局面唯一受损的只有一方,那就是我们的企业。我很清楚,这种貌似帮了我减轻压力的操作只要一开始,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对企业无疑是釜底抽薪。
不只是伤筋动骨。那是真正苦难的开始。
早安,十一月三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