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4-18

2019-04-18

作者: 木兰山1992 | 来源:发表于2019-04-26 10:10 被阅读0次

    “星耀木兰”第一期:十年磨剑木兰情一腔热血铸师魂

    有一种温暖叫做遇见

    有一种情怀叫做坚守

    有一种幸福叫做感恩

    有一种力量叫做责任

    有一种精神叫做传承

    遇见木兰,是我最幸福的事;坚守这片教育热土,是我一生的选择;感恩同仁和孩子们,筑起我人生最辉煌的时刻;扛起这份责任,是我掷地有声的承诺;传承中华武术,是我毕生的梦想!

    ——杨栋才

    初心与共,不变是爱

    2006年的夏日,一名身形健硕,气宇轩昂的小伙子背负着行囊,离开了故乡,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他的名字叫杨栋才,国家二级运动员。自幼喜爱武术,投拜众多名师,博览众长,武术造诣深厚。曾获得传统武术比赛双刀冠军、河南省传统武术锦标赛事扑刀冠军、地躺拳冠军、对练冠军等。从河南省武术专业队退役之后,杨栋才心怀抱负,立志以己所学,推广和传承中国功夫。

    此时的木兰山文武学校正处在创业转型期,急需加速壮大优秀人才队伍,向杨栋才伸出了橄榄枝,特聘为武术教练。几经辗转,杨栋才来到了慕名已久的坐落于木兰故里的木兰山文武学校任教。一入校园,他便爱上了这座积淀着千年厚重木兰文化的学校。选择做武术教练是他的毕生追求,他在深爱的这个岗位,一干就是十三个春秋。寒来暑往、风雨兼程,岁月将这个青春阳光的帅气小伙子,打磨成一个稳重、耐心、经验丰富的教学骨干,如今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变的是岁月的年轮,不变的是他对武术教学的那份热情和“一切为了孩子”的那颗初心。

    从千里马到伯乐,1+1帮扶助成长

    “我人生中,最感谢的人之一就是甘万正总教练”。初到木兰山文武学校,对于一切都还比较陌生的杨栋才便遇上了他踏入教育行业的第一位导师。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教练专业化成长,充分发挥教学骨干、教研组长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教育教学优势及示范、引领作用,木兰山文武学校实施“1+1帮扶”工程,成立师徒结对帮扶领导小组,建立帮扶工作激励机制,组织青年教师、教练与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教学基本功过硬的骨干结成一对一的师徒对子。杨栋才在散打总教练甘万正师傅的师徒协议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自此,二人结下了不解的师徒情缘。

    一生中遇到一位英才卓识的师傅,给予正确的指教和及时的纠正,成长的路就会大有不同。正是有师傅甘万正总教练尽职尽责的榜样作用,才使杨栋才所执教的班级成绩优异,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越付出,越热爱;越努力,就越幸运。在甘万正总教练手把手的悉心指导与点拨下,杨栋才踏踏实实地学习、一点一滴的积累,他的努力和付出使得他在同仁中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训练部的教学骨干。

    而今的杨栋才,毅然扛起了木兰山文武学校武术套路教育团队的大梁。作为带头人之一,他对新人教练不遗余力的给予帮助。既关心徒弟的教学技能成长,又关心徒弟的思想进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凝聚团队。他说,“木兰是我的一个大家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见证了我的青春岁月,从最初的青涩到如今的教学带头人。我的每一步成长都是木兰的有力见证,我希望我们所有的木兰人,能将这种传帮带的精神传承下去。”

    从千里马到伯乐,杨栋才实现了人生的一大飞跃。

    立德树人,做有温度的教练

    从教十三载,杨栋才一直把“当温暖的教练,做有温度的教育”当作教育座右铭,并以此来检视自己的教育行为。

    他努力让自己读懂学生,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力求摸索出日趋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之路。坚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为重,恪守“成长”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理念,不因追求学生成绩和个人荣誉而加重学生负担、牺牲学生身心健康。

    同时,他也积极与学生家长们沟通,引导他们不断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学生们的身心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与家长相处的过程中,本着“有原则、有分寸、有人情味”的态度,充分展现出作为教育者的敬业、师德和人文精神,从而赢得了家长们的广泛尊重和支持。

    他所带的班级,年年被评为“优秀班集体”,他的个人荣誉更是数不胜数——“十佳教练”、“先进个人”、“师德标兵”……作为武术套路高级班教练,他经常代表学校,率团队参加世界、全国各类武术比赛、传统文化节及大型活动演出的开幕式,向世人展示木兰功夫,为推广中国传统武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木兰山文武学校任教十三年,杨栋才一心一意地陪伴着孩子们的成长,也总感到满足与幸福。他说:“因为孩子们同样也陪伴着我,让我至今依旧童心未泯,质朴纯真,容颜不老。我所做的,也正是每一位木兰人所做的,他们比我做得更好。我所做的,甚至不足挂齿。可就是这些日常小事让我长留心间,回味无穷,感悟至深。我明白,我们双手接过的,也常常是我们亲手交出去的孩子,他们的未来正是我们期盼和活着的底气。如果想让我们国家的未来流淌着自强、信任与仁爱,就让我们的孩子从今天起就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4-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zx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