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039838/aebf8e82ac085d28.jpeg)
01
最近我在做一件大事,至于是什么,我准备等它取得一点成绩,再详细地写一写。
02
前几天和大学好友联系一下,她是个很开朗、乐观的人,现在是初中老师,和爱人感情也很好。
听她诉说着每天的安排:收拾一下卫生、做做饭、出门散步、接爱人下班。很惬意的生活。
其实我更加肯定了一件事——开心最重要。
03
前一阵子,我把这两本书——《寂寞是毒,也是解药》和《行走中的玫瑰》又翻了一遍,常读常新。
这次给我留下深刻的是周老师的经历,他通常是经历了几件好事,就会有一次大的不快。
举个例子,最开始他接到了老师的代课任务,然后精心准备,授课效果很不错,准备继续的时候。老师的病好了,不用代课了。
于是他出去找别的工作,找到了广厦英语,可以在那里上课,经过了一段时间,课也比较多了,但是却因为别人给他告状,说他在别的地方兼职,导致校长答应评给他的优秀教师,评给了别人。
无奈之下,他辞职,去面试新东方。
……
就是处在这种反反复复的曲折中。
我认为在大部分事情还不确定的时候,人生多半是这种起起伏伏的,因为很多事情需要决定,慢慢取得,所以会高高低低。
当许多事情有了定数,或者说生活大致已基本确定下来,可能大的变动不会那么多,小的变数也会有一些。
因为人生就是很复杂,许多事情没法预测。
除了这本,我也很喜欢另一本——《行走中的玫瑰》,这本书主要是介绍闾丘露薇的,以她自己的口吻,写出自己对于许多问题的做法。
她写道:许多事情需要时机的,有的事情现在做不到,不是因为能力不够,很可能没到时机。但是如果时机到了,而你还没有准备好,那你也不会抓住这个机会。
还写道:人生就是这样,即使做好了计划,还是要应对变化。就像航班因为天气晚点。或因为其他原因而取消,那我就会停下来好好想想,利用这段时间可以做点什么,尝试改变一下自己的安排。因为你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做出调整,人生就是不断地调整。
还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比较深刻。
就是阿富汗战争时候,许多记者其实都想去报道,但其实很多记者可能都遇不到这个机会。
在未打响之前,闾丘和公司申请,无论那时候公司的安排是什么,都服从安排,但在那之前,她想先把自己的准备做好,于是她办了阿富汗的签证。
然后真到了战争开始的时候,那边驻地记者的签证到期,这边其他人没有签证,又是缺人的时候,只有闾丘符合要求,所以她真的去了阿富汗。
她是个很有想法的人,明白在什么时间,为了什么而努力。
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无论外界怎样安排、变化,我们内心始终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认知,知道在什么阶段,要做什么准备。
同时这件事,也更好地诠释了——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04
前段时间想写这个事,又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最近我又想了一下,准备写一写。
举个例子:A、B、C三个人是同事,A、B与C在一起吃饭时,C总是吃得最多,但是却付出得最少。
正常来说朋友之间可能也不会斤斤计较,但是如果身在其中的人,一点都不能体会其他人的感受,那未免也有点自私了。
于是在一次和客户吃饭中,C碰了一鼻子灰。
为什么要写这个事?
我忽然发现有时付出得少、做得少,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说起这个,还要提到一件事,粥老师的思维成长课里,我记得倒数第几节,有一节是关于写作的,大概意思就是: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写作,因为写出来就是沉淀下来的经验、心得、干货,这样的话对你的行业感悟得更深刻,而且你的每一次写作都是积累,要认真对待。
这件事放到其他事上也是合理的,我们做事情都是在积累,努力认真去做和糊弄,最后得到的结果肯定是不同的,这也是积累。
所以为什么我说做得少的人不应该侥幸。而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原本该经历的事却没有经历,该有的积累没去积累,那么以后可能会有些损失。
反过来说,如果别人做的很多,自己做的很少,那么很不幸,别人得到了锻炼,可能得到了更多的机会。
当然,只是通常来说。
因为我认为,从某种层面来说,多经历一些,多尝试一些,还是有帮助的。(放权、外包的除外,只是通常情况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