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张忠谋获得麻省理工机械系硕士学位。麻省理工是当时美国最顶尖的理工类学府,找工作自然不难。张忠谋共获得四份邀聘,其中两份因为薪酬太低未予考虑。
第三份是福特汽车,是当时全球前十大公司之一,获聘的部门是福特研究院。第四份是一家中型电子制造公司,他们让张忠谋参与开发一项新的业务,即半导体晶体管。
与许多人考虑的一样,张忠谋和家人都倾向于福特。就象现在年轻人选择阿里和腾讯一样。
福特的月薪是479元,电子公司的月薪是480月。这让张忠谋略有不爽,他打电话给福特,希望能增加工资。福特回复他:我们不接受讨价还价,你要来就来,不来请便。
1997年,张忠谋在写《张忠谋自传》的时候说:换成现在,肯定是一笑置之,去了福特。但是22岁的张忠谋血气方刚,一口气咽不下,竟然选择了电子公司。
那时,半导体业务在全球刚刚起步。张忠谋在电子公司干了3年,虽然小有成绩,但公司整体业绩却非常暗淡。
1958年,张忠谋转投德州仪器。德仪是当时全球半导体业务做的最成功的企业。张忠谋一直做到德仪负责半导体业务的集团副总裁。后来到台湾,主持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工作,不久后又创办台积电。
担任德仪副总裁期间,一位福特汽车前高管获聘担任德仪的董事,说起这段求职经历,福特前高管哈哈大笑,他双手按着张忠谋的肩膀说:哥们,你要是去了福特,我保证你现在还在福特研究院当研究员。
张忠谋的一生有许多关键的选择。有些是他自己做的选择,有些是家人帮他做的选择。
1931年,张忠谋出生于宁波。满1岁时,由于父亲到南京某银行就职,遂迁居南京。尽管其父母都是宁波人,但张忠谋与宁波的关联非常少,仅仅在初中毕业后又到宁波住了一个星期,之后再无交集。
张忠谋这样描述宁波:
我出生在故乡浙江宁波,出生时父亲是宁波鄞县县政府的财政局长。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不小的官,但当时的宁波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小地方,有志的人大多希望在上海、南京或北平等大都市做事。
1936年落成的宁波灵桥5岁时,张忠谋随父迁居广州。1937年日军侵华,全家避居香港,张忠谋在香港读完小学。1942年珍珠港事件后不久,日军侵占香港,全家逃难至重庆。张忠谋考上重庆南开中学读初中。因南开大学在昆明并入西南联大,南开校长张伯苓在重庆创立南开中学,是重庆当时最好的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全家迁往上海,张忠谋入南洋模范中学读高中,南洋模范又被称为上海交大附中,也是上海最好的中学。
张忠谋打小不喜欢运动,母亲买了好多书让他在家里看。张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个作家,在南开中学时,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即很见功力。1948年高中毕业时,他父亲说,当作家养活不了自己。张忠谋又不喜欢理工,于是大学选择了沪江大学银行系。但大学只读了两月,因国民党溃败,张父经过再三思虑,于1948年底迁往香港。
因为当时香港的大学并不出色,张父决定让忠谋到美国读书。关于专业,张父替儿子选择了理工科。时逢乱世,张父认为理工才能谋生。
当时张家的经济并不宽裕,张母对忠谋道:家里只能供养你一年的费用,之后就要靠奖学金或者半工半读。
就这样,18岁的宁波人张忠谋于1949年踏上了他完全陌生的北美大陆。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轻易去到美国。张忠谋的三叔在美国波士顿的东北大学当教授,为张忠谋的留学作了许多策划。
不知道张忠谋的爷爷在宁波是什么样一个身份。1940年代儿子在美国当了教授,推测1930年代就应该去国外读了书。1930年代的宁波乡绅不会想到,如果没有自己送三儿子去异国求学的举动,就不会有今天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台积电。
张忠谋去美国是要读理工的,他三叔却为他选择了哈佛。张忠谋后来问三叔,波士顿还有一所专长理工的麻省理工,为啥不选择麻省而选择哈佛?
三叔回答:我知道你打小喜欢文科,在上海时选择了商科,到了香港又想读理工了。应该让你有时间渐渐建立自己的兴趣,与其急急地进入非常专门的麻省理工,不如让你在哈佛有一个缓冲期。
在哈佛虽然只有一年,但张忠谋却如鱼得水。他与各色各样的同学交往,参加各种音乐会、辩论会和人文课程,呼吸着哈佛多元的自由的空气。他说哈佛一年是他一生中最兴奋、最难忘、最有意义的一年。大学二年级他转入麻省理工,明显感觉到了刻板和乏味,他说对麻省“有十分的敬,但只有五分的爱”。
张忠谋无比感激三叔帮他做的选择。哈佛一年的学习,于张忠谋是“可带走的盛宴”。之后无论在德仪还是台积电,在美国还是台湾,他都随身带着这场盛宴,随时享受盛宴给予他的知识、兴趣和体会。
在台积电的时候,张忠谋与一位美国人作商业谈判。张引用了希腊女神卡姗德拉的话,美国人很惊讶他怎么会熟悉希腊神话?张说在哈佛时读过荷马,对手闻言大为倾倒。
哈佛盛宴给了张忠谋一生的养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