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给人的印象大概是板着脸孔,不苟言笑,一本正经。
然而,事实却并非否如此。
“殷路车为善,而色尚白”。
在《殷本纪》太史公最后总结评论里,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大体意思是:“殷国道路上的车子很好呵,那个时代崇尚白色。”
这应该是一句很幽默风趣的话,而且其中不乏揶揄的意味。用那个时代的词汇来说,一个字——“讽”。
有人牵强附会地解释为殷商的生产力发达,不仅修路水平超高,造车技术也一流水准。
扯淡,纯粹扯淡。
如此理解大家就误会了司马迁的本意了。孔子应该是嘲讽殷商屡次迁都劳民伤财。这样子理解是不是更好呢?
“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
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成汤),从契到成汤十三代已经迁都八次,可想而知成汤子孙是如何搬家的了。
俗语说“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俗语是人类智慧的经验总结。旺盛的火移动次数多了就会熄灭。同样,来回折腾搬家,没有长久的规划,就会越搬越穷。
殷商即是如此。
汤之后,殷国都搬迁仍然很频繁,司马迁在殷本纪中记载,中丁迁都于隞、河亶甲迁都于相、祖乙迁都于邢、盘庚迁都于亳、武乙复去亳迁河北……而在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殷商国都大都在黄河两岸六个地方迁换。
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应该是盘庚迁殷。“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居。”
盘庚从黄河以北重新渡河到了南岸,重新定都亳,已经迁都五次了,还没有确定最终地点。而这些已经导致了老百姓怨声载道,“殷民咨胥皆怨,不欲迁。”老百姓都不愿意在折腾来回搬迁了。
由此可知,为什么殷商的社会发展在兴衰更迭中波浪式推进。“安居乐业”,连起码的住所都不能确定,怎么能够安心耕种,发展经济呢?
且不管迁都出于是什么原因,或者刺激经济发展,或者躲避洪涝灾害,或者防备外族入侵,屡次迁都给“国人”(在国都居住的人)造成极大的浪费,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孔子“殷路车为善”更多的是讽刺殷商迁都折腾。如果没有好车,怎么能可能浩浩荡荡的迁都呢?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三番五次不停歇。
孔子一本正经的揶揄,是不是很搞笑。不亚于现在电视节目中的吐槽,小品,相声吧。
“而色尚白”则是说灭亡是必然的。
一长溜跟随迁都的人马,着白色衣服,一律白色车马,白色旗帜……白色队伍,浩浩荡荡岂不是像送葬的。殷商王朝就是在缕缕迁都的折腾中葬送了前程。
再说一下颜色。殷商创始人成汤先生,改正了历法,变换了衣服颜色,崇尚白色。
按照邹衍说法,“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成汤应该是以金德取代了夏木德,白色为金。 所以,“汤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
当然,按照五行相克的观念,赤色取代白色,应该是正常延续。所以,周朝尚火德,其色赤。再后来,秦始皇自封是秦为水德,而水属黑色,秦人崇尚黑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