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城市故事
看,那玻璃门外的人

看,那玻璃门外的人

作者: BonnieZu寳 | 来源:发表于2019-10-06 11:35 被阅读0次

    文/公众号:BonnieZu寶(BonnieZuBao)

    摄影|loxi

    周末特地挑早上的时间段去打理头发。

    一进门就看到发型师坐着等我,“你来了。”他对我点了点头表示迎接。

    洗完头之后我便坐在面对大门口的位置,期待这一次他会给我剪出什么样的新发型。

    披上围布、吹干头发,再抓住一小撮头发开始剪,过程干脆利落。

    通常在关键环节他不会与我对话,而我们之间也往往都是他开头带出话题,我才会接着回应。

    剪了好一会儿,他的节奏开始放缓,表情也比专注时显得轻松许多。他看向镜子,再看看我,眼神不确定是在打量他自己还是在打量我:“你说,人为什么要活这么久呀?”

    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便抬头看着镜子中的他。

    “我是说,为什么人要活这么久呢?”他边修剪发尾边云淡风轻的重复问题,那个表情仿佛是在自问自答。

    其实在早年间我就思考过这种问题,或许当时的经历不足以汇成答案,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而我也不敢和身边的人轻易谈论关于人生、关于生命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广度大到会让人陷入沉思,甚至无法自拔。

    摄影|loxi

    我沉吟了好一会儿:“我也觉得可以不用活太久。”“你也觉得是吧。”我的回答可能正中他的心意,于是我趁势追问:“那你觉得要活到多久才刚好呢?”

    他没想到我会问得如此直接,手中的剪刀也停下来,想了一会儿才回答我:“嗯…三十岁吧,我觉得活到三十岁就挺好,刚好是人生最美好的年龄。”

    我对着镜子中的他微笑点头:“我也觉得三十岁是刚好的年龄。”

    我的目光开始转向玻璃门外行走的人群。早上的人流量虽没到达高峰,但位于商业中心的这座广场依旧人来人往。

    人群并不特别,无非是带着惺忪的睡眼、或是匆忙的神色。

    那么他们会认为自己正处于美好的年龄吗?他们中的某些人知晓当下是处于“刚好”的阶段吗?答案无从得知。

    “对吧,三十岁多好啊。在最美好的年龄就刚好终止,也挺好的。”他的话让我回过神。

    镜子中的他再次恢复云淡风轻的表情,我便用随意的语气问他:“你刚好是在最美好的年龄,是吗?”

    这次他手中的动作没有停顿:“呵。对,我是在最美好的年龄。”他边轻笑着边点头回应我突如其来的发问。

    虽然我和他已经见过几次,每次的谈话也不尽相同。但我感觉这次交谈或许会触及他内心的某一部分,而我的问题也可能会让他产生被冒犯的不适感。

    摄影|loxi

    考虑到这,我立马用轻快的语气:“那多好呀,你在最美好的年龄可以做很多美好的事。”借此转移内心的不适感,避免将自己的情绪体验投射到他身上。

    他看着镜子中的我,忍不住笑:“对对,你说的对。”手里的剪刀继续修剪我的头发。

    积极事物总会自带主角光芒,不必费太多口舌就能让人趋之若鹜。

    而对于消极方面,哪怕是简单的一个字、一声叹息,只要带着一点消极意味,人们唯恐躲之不及。

    殊不知事物本身并无消极、积极定义之分,关键是我们对事物本身的认知影响自己对事物的看法,造成行为反应的差异。

    好比在临床心理学中应用广泛的“罗夏墨迹测验”:通过对来访者呈现出标准化的、由墨迹形成的模样刺激图版,让来访者自由地观看并说出由此联想到的东西。

    这些墨迹都是偶然形成,且图形本身毫无意义。面对原本毫无意义的墨迹图,每个来访者对此所联想到的内容明显存在差异。

    放到现实当中,墨迹图就相当于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事件。只不过事件的结果牵扯到拥有复杂情绪的我们,所以才造成“事件影响行为”的错觉。

    “对事件的认知”才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改变的重点。

    我并没有把以上头脑风暴的内容分享给他听,也没有针对最初的内容展开深入谈话,双方都默契地聊一些日常琐事。

    至于抵达内心的深切感受和体验,安排一个特殊的时间,到特别的空间进行反复思量,也未尝不可。

    特别提醒:
    本文中提及的“罗夏墨迹测验”,也称罗夏技术,或简称罗夏。国内译名有:罗夏测验、罗夏测试和罗莎克测验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那玻璃门外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du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