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看过一个帖子,一位妈妈看到16岁的儿子买了一本《悉达多》,心里有些焦虑,担心儿子会迷上悉达多,就委婉地对儿子说,你现在的学习任务重,建议他以后再读这本书。
但是儿子拒绝了,说他会安排好时间,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这位妈妈试图再劝,说悉达多这个人设不太适合现在的社会,容易被孤立。
然而儿子依旧不为所动,他说自己看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探索自我和延伸自我。在儿子抛出这个回答之后,这位母亲陷入了深思。
《悉达多》的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讲述的是主人公悉达多离开家,走上修行的道路去寻找自我,求证悟道的经历。
悉达多是古印度贵族婆罗门的儿子,他不想像父亲那样每天向诸神献祭和祈祷,一辈子做个虔诚的婆罗门。他觉得人必须拥有自己的阿特曼(印度梵文中指自我),否则其他一切都只是寻觅,走弯路和误入歧途。
当有三位沙门经过悉达多所在的城邑时,悉达多和发小乔文达决定离开家去做沙门,他们要去走自己的路。然而悉达多作为父母的骄傲,自然不会轻易得到允许。
于是,悉达多在父亲的房门外站从晚上到次日清晨,请求同意他加入苦行者的行列。父亲也明白即使悉达多人留下,他的心也不在他的身边了,只能同意。而悉达多这一走,从此再没有回过家。
悉达多在沙门处生活并苦修了近三年,他通过志愿受苦和战胜疼痛、饥饿、焦渴和疲惫,学会了诸多克己的方法。
但是悉达多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阿特曼,在修习和禅定中,他只是暂时从“我”的折磨中逃出来,这只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他距离开悟、解脱依旧十分遥远。
在做沙门的途中,悉达多和乔达多遇到了佛陀乔达摩并听了他的法义,乔文达为法义折服选择皈依了乔达摩并被接纳。
悉达多则认为乔达摩的法义在统一、逻辑完善的万物中有断裂,这个断裂让永恒统一的世界法则变得破碎,失去效力。很显然,佛陀的法义无法挽留他,折服他。
悉达多告别乔文达后,继续上路走向尘世间。他不再苦修,他要拜自己为师,他要认识自己,认识神秘的悉达多。
“如果一个人扼杀了感官意义上的偶然之我,却喂养思想意义上博学多能的偶然之我,他是不会寻得自我的。两者,思想和感官,均为美的事物;两者背后均隐藏终极意义;两者都值得倾听,值得参与;两者均不容蔑视亦不必高估。自两者中均可听到内在的秘密之声。”
后来,悉达多遇到了名妓迦摩罗,为了向她学习情爱的艺术,悉达多向富商迦摩施瓦弥学习商道。由此,悉达多从会思索,会等待,会斋戒的求道者,过渡到会做生意,发号施令,寻欢作乐的富商。
悉达多在品尝了财富、淫乐和权力的滋味后,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就离开了城邑,再次步入林中。此时的他是绝望的,兜兜转转一无所获,他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在这过程中,悉达多遇到了乔达文,乔达文见悉达多在林中酣睡,担心有危险还守护了他一程。万幸的是,悉达多最终还是想通了。
“任何学问也不能让他获得救赎,他该听从内心的秘密之音。为此他不得不步入尘世,迷失在欲望和权力、女人和金钱中,成为商人、赌徒、酒鬼和财迷,直至圣徒和沙门在他心中死去。
他不得不继续那不堪的岁月,承受厌恶、空虚,承受沉闷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直至他最终陷入苦涩的绝望,直至荒淫且利欲熏心的悉达多 死去。他死了。一个新的悉达多从睡眠中苏醒。”
知识可以分享,但是智慧无法言传,只有通过世俗的洗礼,悉达多才能从过去的“我”中超脱,重新踏上问道之路。
之后,悉达多回到了河边和摆渡人瓦稣迪瓦做了船夫。悉达多在摆渡的过程中遇到了迦摩罗带着他们的儿子小悉达多去朝觐佛陀乔达摩,迦摩罗因被蛇咬伤而去世,把儿子留给了他。
悉达多的儿子无法理解他的教育理念,也无法忍受贫穷陌生的地方,选择逃离河边的小茅屋,回到他原来生活的地方。
悉达多伤心的寻找逃跑的儿子,但是当他驻足在那座曾经属于迦摩罗的漂亮花园门口时,过去的生活展现在眼前,仿佛轮回一样再次经历一遍,他开始意识到进城是多么的愚蠢。
“他不能帮助儿子,也不该牵绊他。他深爱着逃走的孩子。他的爱像一道伤口。他感到伤口的存在不该只为在心中溃烂,他应该风化、发光。”
当初他也曾请求父亲答应他出门苦修,即便父亲很气愤,想要儿子留下来,但是最终还是放他走了。而今自己面对小悉达多的逃走,又何尝不是一场宿命的轮回。人各有命,互相尊重,各走各路。
返回的途中悉达多再次遇到乔文达,两人就追求人生真理初衷、过程、结果进行了辩论,最终获得认识上的统一,悉达多得道了也走完了自我救赎的全程。
“审视世界、解释世界或藐视世界,或许是思想家的事。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回到开头那位妈妈所说的焦虑,说真的,我看到的时候还蛮有震惊的,因为他们都抓到了《悉达多》这本书中两个极端的点。若能领悟到可以看淡生死、穿越时间,感受禅意的深邃。
但是不排除会有适得其反的可能性。十几岁的年龄应该是绚丽多彩的,或许这位妈妈只是不想让自己的儿子过早看破人生。
这几年我很小心翼翼接触关于修行、修禅、宗教等类型的书籍,资质尚浅深知不能研究个所以然来,所以保持不排斥的态度。
因为我的潜意识里一直有个声音在说你莫要一头扎进去,否则会像武侠小说里的人物修炼盖世神功,如果参悟不透,是会走火入魔的。
而今所能做的是,既然一些观念进入脑海了,也不急于深思求成。有时间、经历和知识的长期积累,大脑自然会有分辨整合的能力。人的一生能够做到活得明白,活得通透的日子还有很长,你且慢慢等待就是了。
毕竟生活的意义,不在于纸上,也不在于他人,在于每一段经验,在于每一个觉得活着真好的瞬间。
图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