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要: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相处?
“正义”是人类在生存环境的各种力量冲突中相互妥协而达成的共容、共存的规则共识。追求正义之心生而有之;辨别正义之能后而育之;求得正义之解则需理性的反复论证;激情则是避免中途而废和过度自信的动力。道德革命让正义在善与恶之间摇摆,海特会给你一个全新的视角。
人类的心理不可否认有其动物成分,但在长达6000万年的进化以后,我们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伟大的生灵,而这个生灵就是海特提出“正义之心”的一个科学根据。但是,人类在过去200年对这种崇高的灵性发生了怀疑。第一个原因是个人主义的影响。文艺复兴提倡个人主义,但这种个人主义在之后至今的发展中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特别强调“我”、我们自己的利益。而当下社会中的竞争之心、残酷之心、贪婪之心,都跟个人主义有很大的关系,人类社会中的工业化。工业化让大家走出自己熟悉的家园,迁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从而发展出了工业社会中的大城市。然而在这些大城市中,人的道德自律性明显滑坡,相较于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有父母、亲戚、邻居,有所有熟悉的人监督你、照顾你、指导你,但在城市里没有,全靠一个人内心的坚强。而这种内心的坚强,我们还做得不够,所以我们中国人是到了该谈心、知心,谈灵性的时候。
首先,乔纳森在很久之前就意识到了道德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并从文化角度分析情绪对道德的影响,这跟之前的道德理论、道德说教完全不同
说明很多道德的判断,其实是从情绪判断开始。这同样也可以解释王阳明的良知理论,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不经思索就能感觉到的道德标准,归根结底就是情绪的判断,良心就是情绪反应。
人在某种意义上讲有情,但也有法,但是情在先,法在后,理在后。这是心理学家的一个贡献。他在《正义之心》里提出6大道德基础,每个人遵循的、信奉的、实现的道德原则其实并不完全一样,比如有人比较强调理性的法律,有人比较强调感情的直觉,有人比较强调天然道德,有些人比较强调社会契约
道德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和说教,它是一种行为、一种情怀,一种感受。它更是一种境界,一种觉悟,一种心灵解放的状态。这就是正义之心的心理学意义。
《正义之心》作为标题,想要传达的理念则是:人不仅天生好德,并且也好说教、批评和审判。
“正义”这个词源自古挪威语词“rettviss”和古英语词“rihtwis”,两者都表示“公正的、正直的、善的”,以上意义被带入了现代英语词汇“righteous”(正义的)
正义之心使得人类在没有血缘纽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组成庞大的、相互协作的群体、部落乃至民族。人类是唯一具备此种能力的物种。
2.感悟:看到目录,感觉是一本丰盛不错的书,期待接下来,作者带来不一样的“正义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