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曹操,是因为我喜欢曹操。
说实话,对于世人的扬刘贬曹,我很是不屑。人们厌恶曹操,大概是其杀了吕伯奢,背负了忘恩负义的恶名;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寒了世人的心。于此,我总觉得是罗贯中的恶意抹黑,故事情节简单得更像是以讹传讹的谣言。遗憾的是,国人喜欢人云亦云,喜欢随流盲动,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变成了历史中的反面典型。
当然,兵荒马乱中死里逃生的曹操,在特定的环境下,错杀好人也非不可能。毕竟那是一个人如草芥、生死无常的时代,何况其既心系天下苍生,必得先保全自身。
我说曹操,不说“建安风骨”,也不说正史记载,只说《三国演义》中的曹阿瞒。
竖子不足与谋!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曹操发起的,盟主是袁绍。杀董的事没办成,“英雄”们分崩离析、相互暗算。当击败董卓的机会摆在眼前的时候,各路“英雄”各自打着小算盘,无一例外均按兵不动。曹操一怒之下,大骂:“竖子不足与谋!”遂领兵追董。但荥阳一战,被董卓打得落花流水,差点送了性命。
这个故事大多国人会当作笑料,且乐不可支,发出鲁迅先生笔下那让人心凉的笑。我被这个故事感动过好多次,我喜欢这“竖子不足与谋!”骂得痛快。这一战可以看出来,曹操是一个负责任、有胆略、顾大局的人。杀董,是责任使然;追董,是胆略使然;没有自私地保存实力打自己的小算盘,是顾大局使然。遗憾的是,国人看三国不会因“竖子”们气愤,只会因荥阳战败而高兴。幸灾乐祸的原因大概是,就你曹操勇敢,就你曹操能干,你不败了吗?怎么不接着打呢?
当袁绍强盛之时,我且不能自保,何况他人?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曹兵收拾战场时,发现了曹操的谋士私通袁绍的书信。手下谏言,查而杀之,曹操却将证据付之一炬。手下疑惑,曹操解释说:“当袁绍强盛之时,我且不能自保,何况他人?”
我看,这句霸气十足的回复,仅仅解释为用人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表现出其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宽广胸襟和过人的自信。现实生活中,流言可杀人,误会可绝交,但曹操在铁证面前,却理解并原谅了追随者,展现了一个伟大人物对自己、对事业的高度自信——过去的自己就非常人可比,未来的自己更是再也不会有压倒性的威胁了。难怪,青梅煮酒时,他会对大耳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个别自以为深刻的人,认为曹操的可恶在于挟天子以令诸侯。我说挟天子是手段,令诸侯是目的。至于手段是不是卑鄙,自立为王、阴谋称帝的人很多,曹操为了平定叛乱,统一国家,用此事半功倍的手段,岂止是无可厚非,那就是高人一筹的明智之举。想害死皇帝的人不少,至少曹操在其身边,这位孱弱不堪的皇帝人身还是安全的。
当然,实力第一的曹操,至死也未称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