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悟经典: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此句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3,梁惠王问孟子,我对我的国人算是非常尽心尽力了。河内发生灾荒,我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这里来;河东有灾荒,我也是这样。观察邻国的国君,没有谁像我 尽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子民也并不见增加,这是为什么呢?孟子拿战争和梁惠王比喻,两兵交战,败者有的跑了一百步停止,有的跑了五十步停止,跑五十步的士兵嘲笑跑一百步的士兵担小,这样对吗?梁惠王说,当然不行,一百步和五十步都是逃跑。孟子是挖了坑让梁惠王跳,其实就是在说梁惠王你和邻国的国君没啥区别,都没有治理好国家,让百姓都在遭饥饿甚至流亡。只不过五十步一百步区别。
梁惠王自称的那个尽心用心只是在自己的角度自认为做了很多,根本没有真正站在百姓的角度,去做百姓最希望君王做的事情。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保民而王的王道根本。那真正能治理好国家的王道应该是怎样的呢?孟子见时机成熟,给梁惠王讲述仁政之实,即: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然后在使民温饱的基础上,再教以孝悌之道,使民心淳朴平和,孝道大行,社会安定。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使百姓物质与精神双方面得到幸福。
见原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分别指不能违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令去播种耕种。太细的网不进入池子,让小鱼苗可以不被打捞殆尽,可持续的发展。进山砍树也必须有节制,不要过度消耗资源。这是都是在教百姓遵照自然规律做事。百姓都按照规律做事,就能顺应天理,趋吉避凶,温饱安乐,养生丧死无憾。当然前提是还要给予百姓百亩之田,然后百姓才能树之以桑,养鸡豚狗彘之畜,解决温饱问题。温饱问题解决了,然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即办好地方学校,反复强调教化孝悌之道。那么每个家庭老人皆有养、子女皆有教、夫妻皆和睦,并且衣食皆无忧。那么由一个个和睦安乐的家庭构成的整个国家不就不治而平了吗。这便是王道,如此行仁政,而不王者,孟子说,未之有也。
跨越2500年,时代变迁,生产力提升,科技进步,生产要素发生改变,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取代。但是仁政的适用性是不会变的。因为为政者或者企业家所面临的还是温饱和孝悌之教这两件事。仅仅只是务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的事情的人少了,而务各种工、商、文化、服务、技术的人多了。单纯的农耕发展成了百工千行。不再是普遍难题,而百姓的身心健康、精神文明和道德伦理成为当今最大的挑战。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生活方式如何变化,人还是人,心还是心。不管是为政者还是企业家都必须用仁政才能得人心,而得人心者得天下。
为什么?因为仁政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仁政的核心出发点。如果真的做到以民为贵,便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以民之好为好,以民之恶为恶,以民之苦为苦,以民之乐为乐。然后拔民之苦,予民之乐。如此,大得民心,天下归之。治国如此,治企也如此。这便是因果。
然,民之乐为何?便是先实现温饱、然后懂得孝悌人伦。便是物质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精神上孝悌忠信、内心平和、死守善道、回归本心。
于是孟子此篇“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揭示了仁政施行的核心就是三个字“庶-富-教”。意思是什么呢?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孔子驾车,看到卫国人很多,人口很多便是“庶”,就是梁惠王此篇开篇探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国家人口不比邻国多。为政者首先关心的是人口,人口多才有生产力。那么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冉有问。孔子回答,使他们富起来。冉有再问: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什么呢?孔子答:使他们进行教化。所以仁政实施的步骤就是:使人口变多-使他们富起来-对他们进行教化。
所以仁政是以“以民为本”为宗旨,以“庶-富-教”为实现路径,以“保民而王”为目标的系统的王道系统。放之四海,跨越时空,经久不衰,屡试不爽,是真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