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当周围的环境缺乏比较和差异化,人的个性无法彰显、标签无法建立的时候,是人最容易产生不满和自我怀疑的时候。
沙发很喜欢服装设计。小的时候,她就可以对着水墨画用铅笔临摹,画得有模有样。但环境驱使她逐渐走上了学霸之路,一路考上北大,开始苦逼的医学生生活。进入医院之后,和同龄人之间同质化的趋势,使得她越来越开始怀疑自己。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每天都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动作,哪里有什么东西带有自己的标签?想到这里,她脑子里又冒出了“漂亮”两个字,不由得心生厌恶。
赶着年末的时候,她花了一大笔钱报了一门服装设计的课程。对于服装,她有自己的好恶和见解。最近,她入手了一件Mo&Co的风衣,版型很帅,但偏大,却没有更小的尺码可以替换。她心里只想完成“买风衣”这个任务,就又开始检索了一轮新的检索,期盼着能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以平复内心的不甘。现在,她买衣服不会像之前那样“价格敏感”了,更加注重品质;最近一段时间,又有一个新的改变发生:她并不太在乎自己在买衣服上花了多少钱,只在乎自己有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在得到之后,她也不会欣喜若狂,而是默默地穿上,自我欣赏一番,然后去上班。
去面试康复训练模特的路上,她开始觉得自己这种想法是有法可依的。这背后一定有什么逻辑存在,她这么想。
回到家,她开始和男朋友讨论这个问题。
你买到自己喜欢的衣服,感受到的更多是快乐,还是喜悦?他如是问。
她思忖了2秒:更多是喜悦吧。
好。他开始分析原因,即前述的关于同质化的那一大堆理论。她觉得颇有几分道理,随后她问:那我应不应该买下它们?
当然应该啊,你想到了就去做。人的自由是有很多维度的,喜欢的就做,不喜欢的就不做,这都是自由。
随后他分享了自己今天下午思考的结果:
(1)物质和精神都是人的一部分,没有先后之分。
(2)物质的多少可以衡量,但精神的丰寡很难定量。
(3)差异是生物体构建安全感、存在感和成就感的唯一标准,物质和精神被衡量的属性导致生物倾向于选择物质的差异作为衡量的标准。
她越想越觉得这像自己,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标签,只能通过强化自己的“本能属性”来构建与周围人的差异,提高存在感。包括她为什么喜欢唱歌、做手工,都是因为在这些方面,她与周围人之间的差异化更明显。
那我应该如何破局?
他语重心长地说:在你这个阶段,这些想法都很正常,不要去抗拒它。当你想不清楚的时候,不如顺应它,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想不清楚又不敢做,反而会让自己更加痛苦和束缚。
我该怎么做?她陷入了沉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