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转折隐藏在密集的鸟群中
天空与海洋都无法察觉
怀着美梦却可以看见
摸索颠倒的一瞬间
所有的怀念隐藏在相似的日子里
心里的蜘蛛模仿人类张灯结彩
携带乐器的游民也无法传达
这对望的方式接近古人
接近星空
······
观影:
。全程惬意地发呆,镜头为发呆而设计,小镇生活节奏无限拉慢
。反情节,无主体,琐碎化
。故事发生在镜头视角的边缘,镜头中央几乎静止
。每个人都仿佛各说各话
。梦境、旁白诗歌,远景,喧嚣背景音的交错
。开场铺垫半小时
。像是隐居,与世无争
。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慢动作”中呈现出来
。陈升,医生兼诗人,是故事里的主角
。卫卫刚构成一个明显的矛盾冲突点但又很快模糊化,成为了陈升去镇远的重要原因
。“闲聊”中主人公的生活图景渐次缓慢展开
。去镇远,场景要转变,(梦里)路上广播再次提到片头的野人,地下挖煤与坐牢有关
。每一帧画面都是极度精致与极度散漫的结合
。在路上的镜头面向或背向开车者
。多重时空的迷离感(故事里的梦投射到故事里/旁白诗又把现实剥离开来)
。坐皮卡时背景音乐很欢快抒情,像是儿歌,唱的“小茉莉”
。镜头在似乎一直固定不变,但也会有几次不规律的抖动
。去镇远,但影片发展似乎并没有去镇远的意图,一直在路上,或在梦里,颇有《等待戈多》的荒诞性
。在路上时,镜头都会“抄近道”,暂时脱离人物
。不妨假设这种碎片化的生活图景是按照“陈升”的诗中的意向来源而错综开来的
。洋洋是里面唯一一个说过“普通话”的穿黄裙的漂亮女孩,她似是当地“导游”
。背后的火罐印是梦外的证明
。洋洋在背导游词时,背景音是陈升不知道哪来的“提示”,颇有幽默的味道
。故事之外隐藏了一场车祸,其实还有更多
。看似不相关的几个事件实际上被某种程度的偶然联系起来
。陈升理发时用第三人称向理发师讲述自己的故事
。陈升“会唱歌”!之前在舞厅是说自己不唱,实际上这和他的“爱情悲剧”是有关的
。载他的人叫“卫卫”,说着和小卫卫一样的话,时空又一次错乱,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100分钟的时长后,镇远才出现在电影里(实际上,这也是在回忆里)色调也变得明亮温暖
。小卫卫在墙上用粉笔画的时钟、在路上叫卫卫的年轻人为洋洋的愿望而说的时钟,还有在镇远老人车里的钟都有寓意
。在路上用公路和铁路的变幻隔离迷幻,吹芦笙的苗人的出现成了结局
。片尾曲又极度抒情与优美,仿佛讲述了一个盛大的叙事
讨论:
。非常地方化,带有浓郁贵州特色,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真实地存在于现实世界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并不是像影子一样地依附,这是影片对平凡人的尊重
。影片象征的“梦”的核心在理发师那里陈升所讲述的隐秘,这也是梦的最深处(倾诉)
。在荡麦里面,有着陈升的过去(理发师作为他的妻子的替身)和将来(长成青年的卫卫)
。长镜头具有梦的性质
。理性对时间的线性感知只是真理的片面化,而艺术则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凯里的时间基本是线性的,但却被梦和诗歌不断地中断,把理性世界进行了梦幻的转接
。涉及“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
。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是以人为中心,人是理性的,理性是精于“算计”的,它想把混沌世界功利化、逻辑化和程式化,其实这是非常“自负”而有限的,它只看到了宇宙结晶体的一个侧面,艺术则意识到了我们的有限性,给了我们反观自己所不能把握的真实的一个机会
。艺术有生的场面,有思的层面,也有真的层面,它提供给我们一个镜像,蕴含此三者,不能简单把艺术道德化、政治化甚至娱乐化
。影片镜头并非聚点透视,而是散点透视,因为影片的展开是精神性的,是陈升的精神世界的投射,影片以陈升的精神世界为中心构成影片的结构
。挖掘机那一幕看似冗余,实则是梦的呈现方式,挖掘机的笨拙、摩托车的熄火都隐喻着陈升的困境,也是对我们观影者理解困难的一种回应
。艺术是人道的,但某种程度上正因如此也具有某些非道德性
。人的认知过程从“物质”到“像”,我们的理性往往把二者混合,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像”,永远不能等同于“物质本身”,只能不断地“趋近”
。平淡的叙事里包含这所有故事里人物精神上的巨大创伤,为了活着而活着,也可能是它想要表达的
。荒诞和颓废呈现在陈升在梦境和回忆里追求自己身份再认同却无法追回过去的无力感
。这是一部“无用”的电影,它在传达一种情绪,我们只需好好感受就好
竹篱舍,荡麦楚。洒千愁,一番遨游。
访笙民、错迷昔事许?画中诗、水边扑簌。
(寿阳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