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1]
5月6日,西安一名9岁女童跳楼身亡,原因是孩子没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让人心痛不已。
孩子留有两张遗书,一张写着“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另外一张“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
[新闻事件2]
5月25日,山东青岛,一位45岁的单亲律师妈妈张某,在家中被15岁的女儿勒死。
晚饭后,女儿提议给妈妈按摩,而后趁其不备,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丝带,将趴在沙发上的妈妈勒死。
之后女儿将自己所在家中,关掉了妈妈的手机,把尸体塞进了行李箱,直到两天后,张某的同事因联系不到她找上门,后来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1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孩子的价值在于未来,可惜看不到了,她永远定格在了9岁;妈妈死于女儿之手岁,15岁的女孩也注定会留下一生的阴影,所以都是悲剧。
先来看[新闻事件1],我们无法还原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但至少说明,女孩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客观的说,人在社会中生活,会面临各种压力,而压力对人而言是有安全边界的。
“压力”本身是个外在的东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定是和人的心理状况有关,即心理压力。
它是指人们由于一些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存在或虚幻的事件而产生的精神困扰。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甚至节节攀升,而且出现低龄化趋势。
摘录近期青少年自杀统计(部分):
3月1日,河南邓州一女孩因无手机上网课吞药自杀,后被抢救过来。
3月24日,河北邯郸一名9岁小学生,被老师批评承受不了压力,从15楼跳楼身亡。
4月7日,江苏南通,一名15岁初二男孩从19楼坠落身亡。
4月12日,陕西商洛,一初三女生,从教学楼三楼跳下身亡。
4月13日,江苏无锡,一名12岁女孩,开学第一天跳楼自杀。
4月13日,安徽合肥,一名15岁学生因学习问题与父母发生争吵后,爬出阳台扬言跳楼,幸好被派出所营救。
4月26日,安徽巢湖一中,一名17岁高一男生,因承受不了学习压力跳楼身亡。
……
他们面对压力时采取极端情绪化的处理方式,伤害自己,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所以儿童及青少年最迫切的需要之一,是生命教育。
2
何为生命教育?
要让孩子从热爱和尊重生命开始,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爱护身体。
这里“生命”是核心,教育是手段,“育”即是使人性向善,积极乐观,胸襟开阔,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例如大自然里的植物动物是小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他们可以从中了解生命是各种各样的,需要人类去关心和爱护。
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
“生命”本身,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一个物质载体,需要阳光、空气、食物和水才能生存。
人其实也一样,有了这个载体,才谈得上对物质或其他追求的“精神生活”。
其实我们的文化传承中蕴含了很多富有哲理的生命教育,内容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厚重,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说明珍惜爱护身心的健康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的条件。
人的社会性也强调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生命的内涵被更多地赋予了精神层面的价值。
学校课堂、家庭生活、社会活动都可以包含生命教育,从细微处入手,既非“高大上”,也不局限于老师、学生和家长。
例如孩子上下学遵守交通规则,掌握使用水、电、燃气的安全常识,碰到困难摆正心态,遭遇危险保护自己等等。
生命是美好而宝贵的,但也是脆弱的,甚至会直面“死亡”。
那天的清明,举国哀悼。
向逝者默哀,向英雄致敬,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我们也因此更加注重生命中的“小事”—陪伴和珍惜。
3
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也引起了激烈的社会竞争,这本是一个良性循环。
很多成年人面对就业、职场、子女教育等生活的重压,看待问题,难免主观,意志也会有消沉的时候。
而亲子关系中,这种压力是很容易传导的,你无意中会把不良情绪带给家庭,孩子可能也有各种学习、人际的压力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电影《少年的你》中的陈念(周冬雨饰)经常一个人生活,因为单亲妈妈倒卖假面膜做违法生意,被人索赔需要躲债。
我们再次回看西安女孩留下的遗书“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字字泣血,声声悲鸣,却无人理解她当时面临的压力和痛苦。
孩子应该得到成人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残余的爱。
唯有“爱”能化解这种压力,驱散其心中的阴霾,给孩子带来阳光和自信。
爱是一切教育或者亲子行为的前提,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在此基础上适当建立规则,才形成孩子的自由。
天下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爱与自由”中成长?
压力和爱与自由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如何化解孩子身上这种无形的压力?
通常来讲,如果你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他慢慢长大就能承受足够的压力,相反孩子需要的爱与自由不够,承压能力就不足,反之亦然。
但为人父母的你意识到了么?
西安女孩的父母肯定是爱孩子的,但孩子得到的爱是否足够强大,以建立安全感,抵御挫折带来的失落?
你给孩子的爱是否裹挟着“功利”,传递出社会焦虑,让孩子感到局促不安,如果是,那就是本末倒置。
[新闻事件2]中被警察带走的女孩并没有紧张慌乱,一直显得很平静。
女孩自述,说母亲对她管教非常严厉,自己早就想杀死她。
张某很强势,希望女儿的人生完全按照妈妈的想法发展,要求女儿学习成绩必须是前几名,将来考上清北、复旦这样的高校。
她要求女儿必须听话,不接受任何反驳,而且离婚后禁止女儿见爸爸,还调查女儿交往的朋友,使得女儿在同学之间被孤立……
我理解单亲妈妈的辛苦,但与其说这是“爱”,不如说是“控制欲”。
孩子的童年稍纵即逝,没有父母愿意错过他们的成长,但往往父母“无意”中最容易忽略的正在于此。
孩子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
有人说对父母不公平,要求的标准太高,毕竟第一次为人父母,即便有几个孩子,个性特质也截然不同,照应不过来啊。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谁天生就会做父母呢?
所以做父母真的需要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因此聪明的父母学会了“自我反思”和“用心陪伴”。
4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只有承受压力和挫折,才能真正成长,而爱与自由即是承压的源泉。
但“爱与自由”从来不是放纵,更多的是父母榜样的力量。
华为总裁任正非44岁开始创业,一手把山寨公司变成了震惊世界的科技王国,美国举全国之力追杀华为,其5G技术仍领跑全球。
这种优秀品质的形成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任正非出身贫苦,父母是乡村教师,兄弟姐妹7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生活。
兄妹一天天长大,衣服一天天变短,家里穷到实在难以为继的地步,只能靠借钱度日,以我们现在的视角,“爱与自由”简直奢谈。
但父母的爱温暖了全家,给任正非坚定的支撑,为他“灰色”的童年上了一层底色—不能自私,再穷,一家人也要在一起。
正是这层底色日后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任正非不仅带领华为团队攻坚克难,屡创辉煌,而且居安思危,仍然继续攀登。
“华为有今天的成功,与我不自私有一点关系,这是从父母身上学的。”
父母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使得任正非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仍坚持读书。
他艰辛创业的实干精神也得益于父母勤勉的榜样作用,他们为其打下坚实的做人基础。
仅此而言,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特别说明: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图片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网友评论